Cover 由左至右:藏家謝亞修與藝術家范揚宗。

對於年輕藏家謝亞修(Matthew Shieh)而言,他與藝術家范揚宗的關係就像是一起成長的朋友,而縱使兩人的成長背景、個性喜好大不相同,「藝術」卻成為彼此互相理解的共同語言。(採訪撰文:Tchata Lu)

乍暖還寒的午後,我們來到范揚宗位於新竹的工作室。一打開門,掛在牆上的幾幅作品正是他在國內外最具盛名、一件難求的「泳池系列」。透明的空氣、清澈的池水與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人物,令人看了心曠神怡、一眼難忘,我總算親自感受到范揚宗筆下作品的獨特魅力。

延伸閱讀:新世代藝術跨界火花:晨均建設涂麗雅+藝術家陳聖文,將「環保」延伸至藝術與建築

Tatler Asia
Above 由左至右:藝術家范揚宗與藏家謝亞修。

在米蘭攻讀時尚設計,亦前往倫敦進修藝術史的謝亞修(Matthew),擁有相當敏銳的藝術天份與專業知識,回台灣後便開始從事藝術收藏。他表示,多年前就看過范揚宗的作品,直到去年兩人才有機會在展場上相識,「我一直都很喜歡范揚宗的作品。他過去的創作,與六〇年代的知名藝術家 David Hockney 有些相似,但我發現近年來,他不斷地尋找自己的特色,已經做出區隔,非常值得深入研究。」Matthew 說道。在他的眼中,「泳池」這個主題是一個相當國際的符號,從羅馬浴池到日本澡堂,橫跨東西方數百年的歷史也成了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語言。「范揚宗用遠方窺探的視角與細膩的筆觸,將皮膚曬傷的色差、人與人之間的空隙、波光粼粼的水紋於空間中和諧共存,甚至連泳池旁磁磚上的黑垢與黴菌都存在其中,我彷彿能從作品中聞到氯的氣味,也反映出台灣潮濕氣候的特色。」

Tatler Asia
Above 由左至右:藏家謝亞修與藝術家范揚宗。

而對不擅言詞的范揚宗來說,創作就好比在寫日記,他曾經花了一整個夏天的時間泡在台北市的公共泳池裡,靜靜地觀察光影的變化、環境的狀態、游泳者的姿態,與陽光、空氣、水之間的情感流動,「我是一個很守規矩的人,我想透過創作,用隱喻的方式表達我心中的慾望,每一幅作品都是我觀看世界的方式。」或許是從小受到台灣的教育體制影響,范揚宗坦承自己的性格較含蓄,甚至有些壓抑,我相信,藝術也是讓他得以與自己相處,且從中尋獲自由的媒介。

「在國外,很多的藏家與藝術家可能從30歲就認識,到50、60歲都還影響著彼此。就像是一起成長的夥伴與朋友,藏家用行動支持著藝術家,藝術家也持續突破,創作出更值得收藏的作品。」從 Matthew 的這一席話中,也道出了他對於藝術收藏的初衷。「藝術是高深莫測的,不應該被小看。可回歸到這件事的本質,乃是藝術價值,而非商業價值。」的確,從欣賞、收藏到分享,正是屬於 Matthew 這個階段的日常進行式,不妨從他今年的新計畫——「藏家筆記」臉書專頁中,一窺他所精選的藝界動態與獨到的藝術觀察。

延伸閱讀:新世代藏家收藏觀點!Tao Art陳薇捷與藝術家周育正的藝術世界

Credits

文字  

Tchata Lu

攝影  

Asnaya Chou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