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藏家陳薇捷與藝術家周育正。

什麼樣的藝術品會觸動你?而藏家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發酵?新世代收藏家陳薇捷與藝術家周育正,分享兩人眼中對方的創作/藏家特質。

走訪世界各地參加藝博會、造訪美術館、從菲律賓的馬尼拉到德國的小鄉村,乃至於與父親共同創立的藝術空間Tao Art到藝術家的工作室⋯⋯只要有藝術的地方,就有可能看到陳薇捷(Vicky)的身影,而且她更樂於分享與推廣藝術,因此若要說她是台灣新一輩藝術藏家最活躍的其中一位,一點也不為過。她從小在父親的薰陶下,無形中養成了對藝術的興趣,也在許多熱愛藝術的友人影響下,一步步建構起自己獨有的藝術收藏觀點,「通常我喜歡一位藝術家,不會只是因為他的某一件作品而喜歡,我可能是看了他很多年、很多不同的展覽之後,從一開始產生興趣、進一步了解認識後而喜歡的,育正就是在這樣過程所認識的藝術家。」

延伸閱讀香港「M+博物館」作品搶先看!藝術藏家夫婦大手筆捐出90件私人收藏,培育香港藝文能量

Tatler Asia
Above 周育正,〈moody #6〉,2020。

多年前,在香港馬凌畫廊總監江馨玲(Lorraine)的介紹之下,Vicky第一次認識周育正,不過直至去年開設Tao Art之後,兩人才有了更頻繁的接觸與互動。「我是一個比較主動的人,自己喜歡而且有熱忱的東西,就會想要去發掘、去認識。」這也促成了此次我們來到藝術家周育正工作室採訪的契機,Vicky笑說自己應該是在育正工作室拍最多照片的人了。而在周育正眼中,Vicky的的確確與上一輩的藏家風格截然不同,「當然身處的時空背景不同,她一開始在接觸藝術的時候,已經較常是從網路世界取得資訊,而她自己也比較主動來認識藝術家,以及參觀工作室,我覺得這多少也會對接下來台灣這些年輕藏家的觀點,或是整個世代的風格有滿大的影響,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處世與做事的方式,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其中的差別。」

在這個環境裡,讓我最享受的就是去認識藝術家跟造訪他們的工作室,以及了解他們的創作,這是我在收藏時,最珍惜跟最喜歡的一個部分。——陳薇捷

Tatler Asia
Above 陳薇捷所收藏周育正作品,〈水,共時,沉積,物質,流動,歷時,彩 #3〉,2020。

而周育正的作品,不僅反映出他個人,甚至也反映出整個社會環境所關注的議題,譬如近期以河流污染為主題的創作,他從顏料本身使用的數量、顏料流動時間長短所產生的沉積與脫離⋯⋯等,來呼應污水排放污染的現象,同時更於其中暗藏幽微隱形的情緒,述說著疫情時代下,於人們內心深處發酵的惶惶不安。而若是將時間往前回推,2011年獲台新藝術獎肯定的《東亞照明》,以及2012年獲台北美術獎的《工作史-盧皆得》都可說是周育正頗具代表性的創作,前者挑戰傳統美術館的作法,同時藉此提出他當時所觀察到展覽照明的問題;後者則是將生命/工作的軌跡帶入藝術場域當中,歷史中的主角同時也在當下不斷地創造歷史,形成一部進行中的藝術史。

而自2015年以來,周育正的作品多以一連串的關鍵字組成,「很像Hashtag。」Vicky補充道,而周育正則是透過這樣的命名方式來重建作品的內容,這些關鍵字有的能夠與作品產生直接的聯想,有的乍看可能會讓人摸不著頭緒,這不僅是周育正自己對該作品的聯想,從另一方面來看,更能夠讓觀者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讀,Vicky有感而發道:「他的作品是用一種很唯美的方式,讓人去細細地品味、細細地反思,進而重視到作品背後隱藏的嚴重議題。這也是我在收藏時很注重的點,育正擁有很好的美感,去將他的理念去呈現出來,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atler Asia
Above 周育正,〈water&color #8〉,2020。

眼前的Vicky與周育正,一動一靜,藝術串起了這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人。周育正讓生活帶領著自己的創作在走;而Vicky則從他不同時期的創作進一步認識他,「我覺得育正的作品有趣的地方是,它不是當下我第一眼看完,就可以立刻了解這在講什麼,而是我要做一些功課後才能理解。而且我每次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看到育正的展覽,都覺得好像是好幾部曲,而當把所有的東西連貫在一起的時候,那就是最有意義的部分,就是你是慢慢地了解他整個很大的想法跟理念。」

或許我們很難去定義藏家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更難去評斷對藝術家而言何謂好的藏家,但如同Vicky這樣用心去認識藝術家、用心去感受作品背後故事的藏家,我想,這或許是許多藝術家所樂於見到的吧。

延伸閱讀藝術前景看好?香港最出名的藝術資助者,回顧過去50年香港藝壇的變遷

Credits

攝影  

SHAO JOU HUANG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