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由左至右:藏家涂麗雅與藝術家陳聖文。

藝術家不論個性冷熱體內都有種脫韁的狂,而藝術藏家則是家有草原的野馬。藝術家陳聖文與晨均建設總經理涂麗雅就是這樣一拍即合的關係,透過藝術的感動延伸至對生活的關心、對環境的愛護與循環經濟的可能,從心出發的藝術旅程,一回頭身後已凝聚了由藝術至環境更多的共識與夥伴,並持續擴大中。(採訪撰文:Scarlett Feng)

「我覺得,現在人們需要的是如何從心出發,從個人至群體的推移到社會潮流,再到整體的社會共識,最後變成大家一起努力完成的目標。」藝術家陳聖文說道。氣質溫和中帶點稚氣的年輕藝術家陳聖文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年輕,說起話來倒大方沉穩,似他的刺繡作品一針一線俐落乾淨,紗線色彩細膩變化中冷不防結合了淨山後撿拾來的人造垃圾,乍看之下有些怵目驚心,讓人想到齊柏林的空拍攝影,述說著同樣的美麗與哀愁。被陳聖文作品所藏土地詩歌所打動的,還有晨均建設總經理涂麗雅,從小跟著父親欣賞、收藏藝術品,耳濡目染之下,如今自己除了是藝術藏家,更是致力於結合藝術與建案的生活藝術推廣者。

「從心出發、從自己開始做起。」是陳聖文與涂麗雅異口同聲的答案,也是陳聖文一針一線由藝術引至環保的綿延效應。藏家與藝術家的好默契被涂麗雅形容為「Soul Mate(靈魂伴侶)」的關係,這也是涂麗雅收藏藝術品的關鍵──一見鍾情,如同她初見陳聖文的作品時無須言語的感動。尺幅有限而創作無窮,從小篇幅的刺繡作品到龐大的建築裝置藝術,藏家與藝術家之間的化學效應正在發生。

延伸閱讀:【2021亞洲文化影響力人士】橫跨文學、音樂、舞蹈、影視......12位台灣文化領域重要人士

Tatler Asia
Above 藝術家陳聖文與藏家涂麗雅。

「購屋也是藏家,而在藝藏家與藏家之間產生連結,是我在能力範圍努力讓藝術感染到更多人、理解藝術其實是很親近生活所做的事情,」涂麗雅將從聖文作品得到的感動與理念反應至事業上,不但在建築的建造過程努力將廢棄物降到最低、更選用綠建材或可達到循環經濟效果的建材,並請陳聖文為建築設計裝置藝術,「我們找的藝術家常提倡環境保護,身為支持他的夥伴也要從自身做起。」涂麗雅說道。關於這一點,陳聖文表示涂麗雅採取了不同於其他環境保育的做法──從藝術切入,「藝術家由個人觀點出發的表述與傳達,觀者認同、理解其理念進而內化,然後再從自己的生活當中落實,是我覺得藝術可以做到的事情。比起硬性的法條及政策,軟性的處理方式我覺得更久遠。」陳聖文說道。如同他以織品串聯回收異材質的表現手法,柔軟中帶著堅定的信念。

「比起豪華的建材,最重要的是人,」當這句真誠的話語出自建商之口,冰冷的建築便有了溫度,「有關空間發生的一切故事與價值都是因為住進去的人。」涂麗雅接續說道。正是這樣的理念,使得晨均建設的藝術品同樣不再是空間的配角,而是伴空間而生、相輔相成的共同體,讓人聯想到陳聖文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大型裝置藝術《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以羊毛條編織的大型鯨魚栩栩如生彷聞哀鳴,是陳聖文以身體與手心溫度織造的實體理念,與其說是藝術品在空間中的無形延伸,不如說是將藝術的意念落在每個人心中所產生的漣漪。

採訪將了,在隱身於內湖工業聚落的「伊日藝術計劃」,溫暖的陽光像凝結了一整個冬天的晴朗,藝術家與藏家在時而討論創作想法、時而笑鬧間完成了採訪拍攝,很難想像這樣相知相惜的珍貴情誼竟由一件藝術品收藏開始,從一根紗線到一棟高樓,起心動念間,以美串起連結,織成藝術的伊甸園之所以動人、最美的模樣。

延伸閱讀:【2021亞洲文化影響力人士】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跨領域結合藝術與 VR

Credits

文字  

Scarlett Feng

攝影  

Shao Jou Huang

地點  

Yiri Arts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