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記錄片《一個人的收藏》在台灣電影院上映日期的逼近,忽然覺得這兩年的冒險終於要面對現實了。我可以預期這不會是一部討好眾人的影片,除了它不是商業電影外,它還有個眾人看似熟悉其實仍是個神秘領域:藝術與收藏

再說得深-點,它是一部以許多亞洲人的各自個人視角去捕捉2015年到2016年幾位亞洲藝術圈人所看所想的拼圖,其實這是一部複雜的電影!這是為什麼片子進行到後期,我對這位初涉藝術的年輕導演,在千頭萬緒的訊息中,整理出如此出色的作品而感到驕傲。它成了我人生又一件價值非凡的藝術品收藏,遠遠超過我當時的預期和投入。雖然這麼多年下來,我已經知道許多能滿足於我的作品,常常在當時可能是冷門的,這樣的故事在我的收藏經驗裡一直重複,不知道為什麼我卻樂此不疲,《一個人的收藏》這部紀錄片我也有做著同樣的準備,人性是很難改變的,我還是很享受隻身先行的樂趣。 

本來,做這個紀錄片就是想回應於,多年前看了一篇文章深有所感;一篇經濟報導中說到:在現今日本經濟結構上70%的錢財都集中在六十歲以上的人手上,而在台灣則集中在五十歲以上的人。窮困的年輕人似乎也成了這個時代的一個明顯狀態,原因有許多,只有少數年輕人能在這個世代,在極為年輕時候能成為富豪,似乎也在提醒著我們,除了經濟以外更多該面對與思考的問題。我想的不是錢財分配,而是如何在這個時代恰當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年紀;我過了五十歲,年輕時得到了長者給我的機會,這個時候,該如何去關注與支持年輕人,特別是在創作上,在自己的能力與經驗的許可之下,因為這幾年對於記錄片特別喜愛與關注,同時它又跨越於文學、音樂、影像、美術我所喜愛與熟悉的文化上,卻一直被群眾、平台與資方忽略,從事記錄片創作的年輕人必須有著開濶的視野,和面對艱辛生活的決心,才能存活於這個時代;於是支持一部由年輕人創作、可以上電影院品質的記錄片,成了我這二年的一個冒險,也是一件愧於己的行動。

這二個月,隨著這部片子的宣傳面向人群,我發現這個決定其實不是付出,更多是收穫,它讓我有機會回到真實的當下、它讓我更清晰地看著這個時代、看著許多人的想法。讓我我深深的覺得,這樣的回饋遠遠高過我曾給予的。

隨著電影即將上片,我理解到應該在人群閱讀作品之前得到更多的說明,給足影片中所涉及的基本資訊。《一個人的收藏》的確是一部比較需要準備和有興趣吸收,才能愉快遨遊看完的影片,我說的準備,不只是對於藝術市場的瞭解,還有開放瞭解別人的想法,因為現在我們已經身處在多元、多層次、複雜交錯的一個時代。當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觀點和存在感時,在藝術這個世界裡更是明顯!無論是收藏者、創作者、業者或者藝術機關的從業員,來來回回形成一面繽紛又難懂的藝術圈,它是如此耐人尋味,也如此需要考驗、耐心,而導演徐浩軒以《一個人的收藏》精彩的編織成一幅好看又易解的地圖,在香港與台灣的二場首映會,每次我都能感受到,因為這個作品又與一些人因為對這個時代的共同理解,而更親近了一點。

 只是隨著電影宣傳在各地各個媒體推廣,我常唯一沒有答案的去面對來自大陸朋友的詢問,在哪裡能夠看得了影片?除了大陸的電影院之外,其它地區的影院已經逐步落實中,特別是在臺灣這個小小電影市場,同檔期共有十七部電影作品上院,娛樂大片和獨立製片各半,這是一種福氣。雖然我在爭取大陸電影院上演的可能時,許多美術機構、私人放映地邀約,但是對於一部影片的創作和記錄片生存的未來可能,我在意的不是回收,因為這跟我的動機是沒有關係的,我在意的是秩序與生態,我還是堅持相信:所有的創作應該回到屬於它的平台。

《一個人的收藏》是完整的一部電影創作,能在電影院正式的放映,這是對創作者的努力一份回饋。紀錄片的電影創作它還是一件值嚴肅對待的事,我們都努力完成一部電創作規格的作品,自然希望在一個電影閱讀的場合上與閱讀者交流。許多朋友想問我,在網上能否收看得到?當然可以,我在這個案子裡與導演協調一些淺顯入門關於藝術收藏資訊的視頻,也正溝通較適合的平台播出。

而大陸電影的確還在艱辛的奮鬥中,雖然看似數字輝煌、群星閃耀,它仍在一個辛苦經營為IP服務的商業初階,肯定會有很好的未來,特別最近追劇〈人民的名義〉,在幾部以大IP的名義的劇中創了電視劇的新高,我在各種資料延伸閱讀中發現,群眾的審美不宜低估,在各種人材豐沛的大陸,資方的價值觀決定了產業裡從業人的選擇,我還是相信世界正往好的方向走去,《一個人的收藏》上大陸影院我認為是值得等的事。在電影未在大陸影院上演前,先爭取在西方更多的影展和院線的發行。所以我相信有興趣的大陸朋友總會有機會先在世界的某個地方看到這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