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慶幸的我們「目前」仍在一個承平的時代:當代藝術市場蓬勃,贊助藝術創作的風氣更是前所未有。然而,戰爭的時候,又是什麼樣的狀況?其實,無論有沒有加入戰局,藝術市場勢必疲弱,藝術家也被迫思考不同的謀生方式。

IMG_5921.JPG

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館內入口一隅懸掛賽努奇潘玉良精選館藏展的海報 。(圖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在兩次世界大戰下百業蕭條的歐洲,藝術家試著轉向版畫創作來吸引收藏家。版畫,就像是照片以及模造的銅像一樣,可以透過原創的版、底片、模型再重新翻製。

IMG_5924.JPG

 在兩次世界大戰間,只有常玉和潘玉良這兩位身在歐洲的華人藝術家從事過版畫創作:常玉開始於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而潘玉良則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藝術之鄉巴黎的懷抱裡,不難從其他藝術家或者版畫創作者手中學習創作版畫的技巧,尤其是直刻版畫(drypoint prints)。與蝕刻版畫(etching)不同的是:直刻版畫需要藝術家直接在金屬版上做凹刻,這技法必須具備凹版雕刻版畫(intaglio)的經驗。然而,兩位藝術家都可以透過擅長的素描語彙,很自然地延伸至直刻版畫的創作。

IMG_5923.JPG

潘玉良精選館「Histoire d'oeuvres: Pan Yuliang」藏展海報 。(照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此外,兩位藝術家也都有橡膠版畫(linocut)創作。橡膠版畫這種比較晚期發展的技法,其實就是直接在橡膠版上做圖案雕刻。相較於直刻版畫所採用的金屬版,質地柔軟的橡膠更為容易雕刻,更重要的是橡膠版畫創作,藝術家可以完全靠自己掌握作品的呈現,而直刻版畫就需要更為委外複雜的印製過程。

IMG_5933.JPG

賽努奇潘玉良精選館藏展展場一隅陳列版畫收藏。(照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常玉的橡膠版畫尺寸比起直刻版畫更大。一來是橡膠版的取得比較便宜,容易雕刻,加上可以自己在工作室印刷,也節省很多作品完成需要的開銷。儘管如此,常玉所創作的直刻或者橡膠版畫都沒有買主,大部分都在畫商的手中。請參見立青文教基金會《常玉版畫全集》。潘玉良直刻版畫創作之外,也有橡膠版畫的作品。

PP30.jpg

手執面具女人體畫版,安徽博物院收藏(照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從1978年潘玉良逝世後,由其友人所捐贈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的40幅橡膠版畫中可以得到一些端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作品,內心澎湃地摸索著她是如何讓這些橡膠版畫色彩斑斕,如何讓每一次印刷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彷彿每一件作品都需手工印製的。在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之外,我尚未看見任何一件潘玉良的橡膠版畫作品,所以無疑地館藏作品是唯一,且極為珍稀的。

螢幕快照 2017-09-15 下午6.33.21.png
手執面具女人體,均為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照片提供/立青文教基金會)

某個機緣下造訪安徽博物院一睹院藏的潘玉良作品。幸得院方安排可以一窺未於潘玉良廳展出的橡膠版畫的原創畫版。這些橡膠畫版與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藏的橡膠版畫如出一徹,著實令我震驚萬分。因為幾乎可以推斷遠在巴黎的版畫都是安徽博物院藏畫版的「獨生子」!我何其有幸得以分別見證這歐亞兩地分離相隔超過一甲子的「母子」。

 

 

參考連結:
立青文教基金會潘玉良線上文獻庫 
安徽博物院
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