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Photo all by Pixabay

史蒂芬‧席蓋(Stephen Sigei)是肯亞的年輕人,最近剛從當地的技職學校畢業,是檢定合格的機師。他從小就很愛機器,喜歡玩弄齒輪、舊收音機,以及任何他能弄到手的廢棄機器。他的手指修長,話語精簡。講到工作時,他常面帶微笑,露出有齒縫的門牙,有時講完話後,還會害羞地低下頭。

史蒂芬有個了不起的成就:二○一六年四月,他與兩位同學一起從肯亞向中國出口價值十萬美元的機械零件。他們三人在一場全國工業技能競賽中贏得合約,後來借用學校的車床和銑床來製作零件,歷時三個月終於完成訂單。因此,他得以和學校分享合約的利潤(約一萬美元)。史蒂芬和同學象徵著一種新的夢想正在非洲成形:非洲人能夠以夠高的效率生產出夠好的產品,並銷往世界各地。目前,非洲對中國的出口中,僅百分之八是製成品;中國對非洲的出口中,則有百分之三十是製成品。所以,史蒂芬的成就引起了肯亞立法高層的關注。那份訂單出口幾個月後,官方仍熱切討論那件事。奈洛比最豪華的洲際飯店(Intercontinental)舉行了一場肯亞和中國官員的盛大聚會,在那場盛會的台上,肯亞教育部的祕書長黛娜‧潔若提屈‧恩溫季(Dinah Jerotich Mwinzi)描述她看到裝著史蒂芬那些製成品的貨櫃運到中國時,有多麼興高采烈:「我看著那個裝著肯亞零組件的貨櫃,那是多麼令人驕傲的時刻!我們習慣看到從中國進口的貨物,但這次我們把整個貨櫃運往中國。我們肯亞人出口到中國了!」她大聲地說道,現場觀眾回以熱烈的掌聲。

  但史蒂芬真正的夢想更加遠大:擁有自己的工廠,為肯亞國內外生產零組件。那個夢想是工業化可以為非洲帶來的第二種可能性:本土的資本階級。然而,儘管史蒂芬擁有世界級的技能,並從第一份合約中分得一萬美元,但他既沒有足夠的現金,也沒有足夠的信用額度來添購必要的機器。他能否自己創業當工廠老闆,不僅取決於他的努力和決心(他肯定有很多),也取決於他與外國投資者建立的關係。後者也許可以和他建立夥伴關係、顧及他的利益、相信他。如果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不僅想創造出新一代的非洲工人,也想創造出自己擁有生產工具的非洲實業家,那需要具備多種要素:個人主動性、互補的商業安排,以及最難以捉摸的要素:個人信任。

Tatler Asia

灑上熱血的創業夢想

實現史蒂芬的創業夢想,無疑會是一場艱苦的奮鬥,但希望這場奮鬥不像他目前為止經歷的那麼辛苦。他和同學贏得的十萬美元合約,是中國航空工業國際公司(AVIC International,簡稱中航國際)在肯亞舉行競賽,頒給肯亞最佳機械加工團隊的最大獎。中航國際是一家中國的工業控股公司,在東非發展重要事業。它從肯亞各地募集了十八個機械加工團隊到奈洛比,在那裡進行大型工業車床和銑床的密集培訓一個多月,每天培訓八個小時。培訓結束時,中航國際提供每個團隊四種複雜機械零件的技術圖,要求他們在幾個小時內做出實體。競爭標準是看製作零件的精準度,由評審來衡量實體和技術圖的差距,偏差精確到毫米以下。

 在長達1個月的培訓期間,史蒂芬很快就從那群人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優秀的機師之一。決賽的兩週前,某週五晚上,他去街角一家商店為手機儲值。兩個陌生男子走向他,跟他要錢,他說他沒錢。他們立刻掏出刀子攻擊他,他根本來不及思考。其中一人在他的背上留下三道深深的刀痕,還有一刀是從他的頭頂劈下來,直接從棒球帽前方的繡徽中間劃開。接著,歹徒的下一刀是從史蒂芬的顴骨劃到鼻子。史蒂芬不打算默默地倒下,他從其中一名歹徒的手中搶過刀子。那兩人看到受害者不再毫無防備,轉身溜走。史蒂芬血流如注地走到診所,頭上和背上都淌著鮮血,最後臉上縫了六針。翌日,比賽的主辦單位勸他休息養傷,他固執地拒絕了。他跟其他人一樣上午八點就抵達車床前,也跟其他人一樣接受一整天的訓練。

但他的厄運並未就此結束。決賽還剩十五分鐘結束時,史蒂芬製作著最後一個零組件,但他不小心把手切開了。主辦單位的中國人叫他趕快就醫,但他找來一根水管,以水柱清洗傷口上的鮮血後,又回到機器旁邊繼續製作。時間到的時候,史蒂芬的最後一個零件還差一刀。他懇求主辦單位讓他完成。但是,基於對其他參賽者的公平,主辦單位堅定地拒絕了。儘管如此,史蒂芬的個人分數在比賽中仍名列前三名,把團隊成績一舉拉升為冠軍。儘管他和隊友拿到了價值十萬美元的合約,但他以些微之差痛失了個人大獎:去中國攻讀碩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

 為了獲勝而灑熱血後,史蒂芬的麻煩並未就此結束。自從完成有指標性意義的機械零組件並運往中國以來,他一直處於失業狀態。他透露:「我的夢想是,有一天我有自己的車床,生產自己的備件。」但現在看來,那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他覺得即使他能接到訂單,學校也不會讓他使用校方的車床和銑床來完成其他的訂單,而且他也沒錢買那麼貴的設備。因此,他別無選擇,只能到老字號的企業裡找一份機師的工作。史蒂芬推遲的夢想,是製造業可以實現的更大承諾之一:工廠不僅帶來穩定、高薪的工作,工廠的所有權最終也會轉交到在地人的手中。誠如史蒂芬的故事所示,這個承諾不見得很容易實現—那需要技巧、決心、金錢、十足的勇氣。毫無疑問,許多人將會失敗,但仍有少數人會繼續奮鬥下去。

Tatler Asia

實現「本地人創業」的荊棘之路

 雁行理論以及美國、亞洲、歐洲的歷史經驗預測,隨著工廠在發展中國家持續累積,當地人最終會接管工廠,成為下一波製造業的巨頭。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情況也即將發生在非洲。有些國家有明確的政策,鼓勵當地人在製造業裡創業,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衣索比亞。政府招標的許多案子只開放給當地的製造商投標;國家級開發銀行所提供的融資,往往也只提供給當地的企業。此外,工廠的關鍵任務之一是管理生產的投入,這促使製造商努力地縮短供應鏈。從歷史來看,這將讓工廠聚集的地方發展出一個充滿活力的供應商基地。儘管非洲仍處於初期階段,但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非洲是例外。隨著工廠在非洲各地突破某個臨界點,將來無疑會出現一批專門服務它們的供應商工廠。

本地人自己開工廠很有道理,因為那不僅有助於工廠的經濟效益,也有助於風險管理。外國投資者很重視在地知識,這個誘因往往驅使他們尋找瞭解當地市場、擁有當地人脈的當地合作夥伴。在動盪的國家中,那些合作夥伴也幫外國投資者規避政治風險。這些關係的延續可能出奇地長久:第二章提到的董氏集團從1960年代與奈及利亞的夥伴合作創業以來,目前仍持續合作。那兩個家族—中國人和奈及利亞人—現在都有第三代擔任管理高層。

然而,在現實中,誠如史蒂芬的故事所示,總體預測似乎仍然過於輕描淡寫。原本可能合作的雙方,發現他們面臨資訊不完善的新情境時,可能連怎麼繼續發展下去都不知道。障礙多如牛毛,理論上他們終究會成功,但實際上很多人在過程中失敗收場。

 這種以「進兩步、退一步」的方式邁向「本地人創業」的目標,或許在賴索托最為明顯。由於主導賴索托經濟的成衣業只有二十幾家公司,近年來至少有四家本土公司試圖進入成衣業著實令人訝異。它們的故事代表了當地人試圖取得工廠所有權的四種結果:他們可能徹底失敗;挑戰現有的外國業者;與現有的業者建立互惠關係;自己創業成功。他們的故事說明了為什麼本地人自己開工廠那麼困難:因為每個人都欠缺某種東西。精英階層欠缺辛苦累積的實務經驗,也欠缺在悶熱的縫紉房裡埋頭苦幹數小時的經濟壓力。即使成衣業不是資本密集的產業,一般非精英階層、但有志創業的人往往缺乏拓展業務的資本,或者缺乏足夠的財力,難以在完成一筆大訂單並收到款項以前,持續維持生計。儘管如此,新的創業者仍然前仆後繼地投入市場,以驗證產業的吸引力以及擁有個人事業的巨大承諾(儘管那承諾大體上仍難以捉摸)。

Tatler Asia

 

卸下「世界工廠」稱號的中國
湧進中資而迅速壯大的非洲
是脫貧致富的機遇,還是困難未知的風險?
看中國商人如何「製造」新非洲!

 

《金融時報》讚譽:「年度最棒的商業書!」
《哈佛商業評論》、《外交》雜誌、《石英》雜誌熱烈好評
結合報導文學、個人史、經濟研究的精彩著作,複製中國製造業成功模式,非洲脫貧致富的關鍵力量!

 

本篇文章由寶鼎出版提供,全文摘自《下一座世界工廠:黑土變黃金,未來全球經濟引擎與商戰必爭之地 非洲》一書。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