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王秋華曾就讀華盛頓大學建築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Percival Goodman 對她往後的設計理念有著深遠影響。(Images courtesy of 王秋華)

在去年底公布的第21屆國家文藝得獎名單中,尤以將建築類項目首度頒給女性建築師——高齡95歲的王秋華最為引人注目,跟著我們走訪其親手設計的自宅「雪舍」的腳步,了解這位擁有「台灣圖書館之母」美名的建築巨擘是如何以家的語言,轉譯人文的溫度與情懷。(採訪撰文:Scarlett Feng)

氣溫驟降的週六冬日午後,年事已高的王秋華披著毯子坐在面對戶外花園的客廳,雖然身體略微嬴弱,但仍見一代建築大師的優雅大氣,且言語間思路邏輯清晰,令人敬佩。

從王秋華出生的1925年來看,一位女性要念完大學後赴美進修、成為建築師並在美國執業數十年,可以說是少數中的少數,除了本身的出類拔萃,家世顯赫也難以忽略:其父王世杰是中國送到歐洲留學的第一批留學生並出仕過諸多重要官職,其母蕭德華是畫家、舅舅蕭友梅則是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而表弟為知名畫家蕭勤,同時也是第六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雪舍中隨處可見蕭勤的畫,甚至連大門口都安置了一幅,我們見了不禁笑說:「只有王老師能將名畫擺在門口!」

Tatler Asia
Above 王秋華曾就讀華盛頓大學建築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Percival Goodman 對她往後的設計理念有著深遠影響。(Images courtesy of 王秋華)

除了蕭勤的畫,引人注目的還有雪舍整面的書牆,王秋華非常喜歡看書並精通英、法語,她曾說過文學影響她最深,「並不是因為我喜歡圖書館才蓋了那麼多圖書館,是因為我喜歡看書。」王秋華說道。她設計的圖書館特別注重使用者感受,以「人」文思考出發並與時俱進,如同她所設計的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30多年來不斷變更設計,直至2017年時她都還親自進行設計更動,只為了滿足使用者需求。

同樣的例子還有雪舍,當時的諸多設計都是為了母親所著想:附有木頭扶手的走廊考量了安全性、空中花園與一方透明魚池則讓母親不必下樓也能感受到綠意盎然。除此之外,她曾特別強調過建築設計離不開環境與人本,正如初踏入雪舍時所感受到的「自然」之感,明明是位在台北市大安區的住宅,卻有一種處於郊區的錯覺:房屋南北向開窗使空氣流通、花園及室內眾多殖栽使空氣帶植物的清香、房屋多處建材使用透明玻璃使得採光良好,以及走廊末端設置高窗及風扇來加強通風效果⋯⋯,諸多巧思在現在看來無疑是環保建築的先驅,如同她這麼形容建築:「超越形式與功能、美觀與實用性,滿載人類情感與社會意義。」

Tatler Asia
Above 攝於王秋華親自設計的雪舍,王秋華正位在空間一隅,倚著陽光閱讀。(Images courtesy of 王秋華)

問王秋華最喜歡家中何處,她表示每天的光影、條件不同,難以說明最喜歡家裡何處,而建築的條件太複雜,也難以一言以敝之是哪些條件形塑家的溫度。此為建築師嚴謹與周全的思考習慣,但就旁觀者看來,這屋子滿是人文素養與情感的痕跡:深色的木頭櫃子為父母舊家拆下來的材料所再製的傢俱、樓上客房所留的一面白牆是當時替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上課時所用來投影用的,更時常在這舉辦「電影之夜」;餐廳的大圓桌過去時常擺滿擅長廚藝的王秋華所烹飪的佳餚,其同事與學生還正在編製她的食譜,更不用說隨處可見那些同事與學生做的手工卡片,她80歲生日那年時他們甚至還印製了一本專書為她慶生,可見王秋華廣受愛戴的程度。

Tatler Asia
Above 王秋華的建築設計風格反映著現代主義風格,同時著重與整體環境的比例平衡。(Images courtesy of 王秋華)

採訪將了,從頭到尾陪著王秋華受訪的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協理陳紹平帶我們上樓參觀有戶外菜棚的美麗客房,下樓前,我停步在陡峭的室內垂直圓梯,轉頭小聲問陳紹平:「王老師對您來說是怎麼樣的人呢?」陳紹平笑說:「她非常大氣、待人很溫暖,我從來沒看她發過脾氣,更是最好的網球雙打夥伴與同事!」看著這位跟著王老師27年的建築師與王秋華的互動任誰都會覺得相當感動,是師生、同事,也像家人。

Tatler Asia
Above Photography/Mark Lee

家的溫度何來呢?訪談間王秋華一共問了編輯三次要不要喝點茶、問了攝影師兩次要不要坐下,從細節見得修養禮貌與對晚輩的關懷。建築是種媒介,結構之下連結人類的情感,使得萍水也能締結塵緣;結構之上平衡與自然的關係,永續詠絮之才的理想。

延伸閱讀: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公開兩個新設計項目:香港科技大學與深圳雙塔環保建築Tower C

Credits

攝影  

Mark Lee

文字  

Scarlett Feng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