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藝術家江宥儀。

亞洲臉孔、藍色頭髮、女性......這些是江宥儀幾年前於紐約時的鮮明形象,她曾與 Gucci 合作展開「#TFWGucci」跨界藝術計畫、在2018年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亞洲30位30歲以下藝術類別的傑出人士,更登上紐約時報⋯⋯

江宥儀最為人所熟悉的創作手法,便是運用社群媒體與自己的身體作為創作平台,透過符號圖像的轉換,重述自身的心理狀態,抑或是對當下所感的社會議題做出解讀。她最為知名的便是將品牌 Logo 、照片以及各式各樣日常生活所見的符號,轉化為紋身貼紙並貼於身體上的創作,以一種直白且充滿力道的方式,反映出現今人們與網路社群平台間的複雜情緒與關係。

「應該是要『make art on Instagram』,而不是『make art for Instagram』。」當我問及擅長運用社群平台來發表創作的江宥儀,如何善用這些平台而非反被操弄,她給了我這麼一句簡明扼要、直中要害的話。她的確有感於社群平台的大量需求對藝術家的消耗,「Instagram 只是讓作品被人看到的某一個途徑,並不是為這個平台而做藝術,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不過她並非完全否定社群平台存在的意義,而是要知道如何讓最完整的掌控權握在自己手中。

延伸閱讀【2021亞洲文化影響力人士】頂尖劇作家賴聲川:「一個不存在偏見的腦子,最容易產生創意。」

 

Tatler Asia
Above 江宥儀,Eye Sees No Lashes (detail) 目不見睫(局部) 。(圖片提供/Tao Art)

今年,她在台灣舉辦個人首次以裝置為主的展覽《目不見睫》(Eye Sees No Lashes)甫結束,對她而言這是一種挑戰、更是一個喘息的契機,「我一直嚮往挑戰,在紐約辦完攝影展後,對於跳脫用攝影方式去呈現作品的任何形式都很有興趣,而做裝置並不是一個一天就可以完成、隔天就可以發佈在 Social Media 的作品,它中間鋪陳的時間長度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我覺得做這件事情(裝置展)對我而言是一種挑戰,它變換了某種工作模式,是需要沈潛的,而且製作的過程會拉長,不管是在(創作)時間,或者是觀眾群來講都有所改變,這讓我可以短暫跳脫原本習慣的工作模式。」

 

Tatler Asia
Above 江宥儀,I Love I 我愛我。(圖片提供/Tao Art)

去年三月因疫情的關係回到台灣,現在的江宥儀處於蓄積能量的階段,同時試圖去挖掘自身不同的可能性,有感於前幾年高能量、高產量的作品產出,儘管這樣的能量令人振奮,但另一方面她更體會到「永續性」的重要,不論是透過上述不同創作方式來進行轉換,或是趁著這個時間點去盡情的「輸入」,對她而言都是一種過程,「我前幾年都在『輸出』,而現在是一個很棒的時間點去『輸入』東西,盡情的去感受、去輸入,到時候的輸出才會是真誠的。」待這波疫情過後,或許不用太久,江宥儀又將帶給我們哪些更直搗人心的創作,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女力爆棚!盤點台灣 5 位「女性設計師」,女漢子也能夠大放異彩!

Credits

圖片  

john yuyi, Tao Art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