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redients; disgarded fishing line that has formed nest-like balls due to tidal and oceanic movement. Additives; other debris collected in its path.
Cover 由英國攝影師Mandy Barker所拍攝之海中漂浮巢型球狀物,由廢棄漁網混合海中的碎片殘骸,在潮汐流動之中而形成。(圖片提供:Mandy Barker)

全球塑膠汙染危機節節高升,新冠病毒疫情也是污染攀升的原因之一。國家地理頻道全新攝影展Planet or Plastic? 聚焦迫在眉睫的塑膠減量議題。

喝飲料時拒用吸管、到超市購物自備可回收環保袋,在對抗一次性塑膠的戰爭中,人類可說是早已「超前部署」。包含全球塑膠使用量最高國家之一的中國在內,各國政府皆採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塑政策,(新加坡尚未實施此政策,但目前正以鼓勵民眾改變塑膠使用習慣的方式,達成零塑國家目標。)

不過,信不信由你,Covid-19疫情蔓延卻使得減塑成果大大倒退,而罪魁禍首就是外帶食物的包裝容器及餐具。是時候回到正軌了,全球正面臨一場雙重危機,我們應該正視塑膠污染的嚴重問題,因為,每一年80億公斤的塑膠最後都將流向海洋之中。

Tatler Asia
Above 西班牙水中攝影師 Jordi Chias 一幅獲獎影像中,捕捉到地中海域身纏塑膠漁網的赤蠵龜。 (Image: Jordi Chias)

國家地理頻道多年來持續關注針對減塑議題,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即針對此項議題發起全球系列活動,希望達到避免單次塑膠製品汙染海洋的目的。其中一項活動為9月12日於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展出的 Planet or Plastic?攝影展,探討社會對於塑膠製品的過度倚賴。

從塑膠約一世紀以前被發明的歷史,一直到今日塑膠廢棄物對於自然界的嚴重影響,Planet or Plastic?攝影展中,由國家地理頻道的攝影師、藝術家,以及社會運動者,帶領我們探索這項無所不在、分解需耗費長達400年材質的背後故事。

現場展出的70件作品之中包含西班牙水下攝影師Jordi Chias的獲獎作品,捕捉了地中海域一隻赤蠵龜被塑膠漁網纏住的畫面,另外,藝術科系學生Hong Yi‑chen、Guo Yi‑hui 以及Zheng Yu‑ti,蒐集台灣沿海造成汙染的塑膠垃圾,並將其冷凍結塊成為貌似「點心」的藝術作品。

 

Tatler Asia
Above 藝術科系學生Hong Yi chen、Guo Yi hui 以及Zheng Yu ti,蒐集台灣沿海造成汙染的菸蒂與的塑膠垃圾並將其冷凍結塊。(Image: Zheng Yu-ti )

在展覽的尾聲,國家地理頻道也邀請參觀者一同宣示,承諾降低個人的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從拒絕塑膠袋這一步開始做起。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習慣與改變就能夠對地球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你問我們:Planet or Plastic?(要塑膠還是要地球?)答案當然是:地球!我們都希望在我們離開之後,地球仍然美麗地存在著,不是嗎?就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後代的人們留下這一份美好吧!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