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雲森陶陶」工作室一隅與創辦人 David Pipkin。

「雲森陶陶」創辦人 David Pipkin,融40年匠心工藝於山水雲霧間,捏製陶土,也窯燒知足常樂的人生。

陽明山上車來人往的觀光客必經要道,一條小路岔進去,一塊陶土色、幾乎要和牆壁融為一體的牌子上標示著「雲森陶陶」,沿著小巷進入,綠蔭環繞,差不多在你正要懷疑自己走錯地方的那當兒,眼前就出現了這間清幽恬靜的陶藝工作室。

來自美國的建築師 David Pipkin 在台灣落腳近30年後,2017年在女兒的鼓勵之下創辦了「雲森陶陶」,這個開放式工作室旨在創造一個空間和氛圍,讓人們可以探索自身的思想、技藝,並進行創作。

延伸閱讀:以藝術會友,藝術家范揚宗與伯樂 Matthew Shieh 的藝界交流

對陶藝來說,空氣、雨水、大地,皆與其創作素材息息相關。因此,工作室的英文命名「Cloud Forest」相對於「雨林」(Rain Forest)的概念,指的是一種雲霧環繞的亞熱帶地理特性。「這個名字是我女兒想出來的,她有雕塑藝術學位,過去十年在學習園藝。我們希望這個空間可以激發出人們的創造力。」雲森陶陶挾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搭建起工藝、藝術和修行間的橋樑,Pipkin 解釋:「做陶藝的過程就像是冥想,你必須要非常放鬆,並專注在手中的事情上。」

Pipkin 過去因公行旅各地,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藝廊尋找一些有趣的東西,「只要看到一件作品,我可以立刻告訴你這個人在其陶藝旅程上的哪個階段。」Pipkin 以陶會友,因此結識了不少世界各地的陶藝家。只要一有機會,Pipkin 也會盛邀各地藝術家至雲森陶陶的藝廊展出其作品。

Tatler Asia
Above 「雲森陶陶」工作室提供陶藝課程、自主練習、藝廊展覽及陶藝工作坊。
Tatler Asia
Above 「雲森陶陶」工作室畫廊展出陶藝家暨作家 Jack Doherty 作品。

儘管透過作品「閱人無數」,Pipkin 卻對上千年前的陶器文化情有獨鍾,「它或許沒有很精緻,它或許不是高級藝術,但它們用很簡單的型態去表達一些生命的象徵、意義,我喜歡這種原始的感覺。」Pipkin 說道。投入陶藝創作40載,Pipkin 自己的作品中也保有一種粗糙、質樸,他嘴上說著自己礙於建築師本業,沒有大量的時間可以精雕細琢,不過另一方面來看,Pipkin 的陶藝也反映出他的人生價值觀:再怎麼不斷打磨,你也不需要變得完美無瑕,因為每個人的本質裡,就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Tatler Asia

「世界上有那麼那麼多的陶藝作品,能找到一個令人驚艷的作品我就已經心滿意足,你會知道這個人在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看待世界,他有不同的話要說。」採訪過程中,工作室的夥伴不知何時送上了兩個水杯,是 Pipkin 親自創作的陶藝作品。

燠熱的盛夏午後,工作室內一檯大電扇嗡嗡轉著,窗外樹影隨風飄搖,我們兩人手上各捧一個陶杯,淳厚線條彷彿提醒著你: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卻如此飽滿。「如果你愛上這個創作的過程,那就是愛上了。一段感情有時候會開花結果、有時候會離婚,有時候會維持著穩穩的關係。」Pipkin 笑著為他40年的陶藝生涯下了幽默又不失深意的註解。

延伸閱讀:蔣勳的生命省思:疫情之下,人們還該關心藝術嗎?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