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半個世紀的廣播生涯,亦為台灣民歌運動的時代推手,如今是全台第一個癌友專屬電台「牽手之聲」的台長,對生命充滿熱情與感恩的陶曉清與我們分享她的人生故事。
Tatler Asia

細雨綿綿的午後,穿過一片綠意靜巷,我們來到陶曉清位於瑞安街的公寓。屋內映入眼簾的是一整片、將近千百本的藏書閣與偌大的書法捲軸,客廳的天花板懸吊著一幅投影布幕,原來這裏就是她每個月固定舉辦讀書會、心靈成長課與電影賞析會的「私塾學堂」。十多年來,陶曉清大方地把自己家當作教室,帶領學員討論各種生命的課題,甚至在罹癌期間也不曾間斷,想到這些,我不由得心生敬意。而正當我們還沉浸在濃濃的人文氣息時,「你們坐,吃點下午茶,我先補個口紅就過來!」一開口,她清亮而飽滿的聲線彷彿打開時光收音機,觸動了我們的雙耳。這位從1965年就踏入廣播界、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並曾榮獲2000年金曲獎「特殊貢獻獎」與2017年金鐘獎「特別貢獻獎」的超級資深廣播人,亦是握有加拿大海文學院證書的心理諮商師,準備與我們開啟一堂關於生命與愛的成長課程。

三年多前,因陶曉清的心靈成長老師陳怡安突然過世,在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的鼓勵之下,她便有了以恩師《人生七大危機》這本書為架構,用親身故事為題材,再以海文學院的心理課程輔佐,完成了《生命的河流》一書。翻開她寫書的手稿與筆記,密密麻麻的文字與表格,扎實地紀錄著從出生、上學、青少年、大掙扎期(包含婚姻與工作)、中年、老年到死亡等人生七個不同階段所發生的危機與困境,進而探索如何從中更了解自己。「我覺得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不同的階段,會在不同的碼頭靠岸,而當你再啟航,每一站旅程所經歷過的人事物,都會牽引著你未來的路、影響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陶曉清語氣堅定地說。

必須老實地坦誠,在閱讀這本書、與她對話之前,我對於這樣的理論還有些一知半解,心中也自然冒出些許疑問,比如我們在生命中扮演著許許多多的角色,出了社會換了幾份工作,名片上的職稱也換了好幾輪,「我」究竟是誰?最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模樣?「這也是我為什麼在四十幾歲時前往加拿大海文學院上課的原因,我從小到大都是家裡的好榜樣,個性很隨和,是個討好型的人,總是顧全大局為大家著想。二十初頭就結婚,生活看起來一帆風順,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陶曉清憶起當時在加拿大上課時,老師曾問她在當下的感覺是什麼?她想了想回答後,卻得到「That’s your thought, not your feeling.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你的感受」的回應。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越用大腦去想,得到的都是經過思考的「想法」,而非真正的「感覺」,只有透過身體最不假思索的感受才能覺察到自己真實的「感覺」。而經過反覆地練習,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比如,後來在碰到不喜歡的事物、或難以下抉擇時,身體會自然地反應出不舒服的跡象,原本為了討好世界而做出的決定就能先踩煞車,經自己判斷後,若亦決定去做,也能清楚知道是自己做出的選擇,並不會再搖擺或懊悔。

2013年,陶曉清確診罹患乳癌,她也在書中收錄了當時的抗癌日記,「聽到要做化療,害怕會嘔吐、掉頭髮,一想到自己渾身無力躺在床上,巨大的恐懼感便席捲而來。」雖然在罹癌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大家已不再像過去聞癌色變,但對多數台灣人來說,死亡仍是人與人之間充滿禁忌、能避就避的話題。陶曉清在書中寫道:「越能正常談論死亡,越能正視這個議題,也能更坦然面對人人終將面臨一死的事實。」並且透過引導學生做一個經歷自己葬禮的冥想,要大家想像在告別式上,別人是怎麼紀念與談輪自己,哪些是自己在意的,哪些又是完全不屑一顧的,因此讓大家對往後的生命有了更多體悟,甚至改變自己的待人模式,並更懂得感恩。陶曉清坦言:「非常感謝當時身邊有家人與朋友的陪伴與關愛,帶我出去散步、繼續上跳舞課、舉辦讀書會,讓我在治療期間仍有生活的動力。」

人生無常也無情,或許在生命結束前細數自己一生的時候,才明白,那些原本讓自己過不去的愛恨情仇都成了微不足道的一粒沙,生命的總和不是數字加減乘除的成績單,閉上雙眼時,能留下一抹愛與感恩的微笑便是圓滿。謝謝陶老師,彷彿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命成長課,窗外雨不停歇、天氣依舊寒冷,而我們帶著一顆溫暖而平靜的心離開教室,繼續往下一站航行。

Tatler Asia
Above 陶曉清《生命的河流》精裝典藏簽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