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及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龔書章的引領下,一同尋索台北的城市生活紋理,梳理城市既有區塊,藉由創新策略及文化運動,重新建構新的系統,體認台北最適宜居住的美好一面。

0- _H8N6122.jpg -

龔書章一語點出這城市的年齡,「台北可稱之為中年的城市」,不像京都和羅馬那般歷史悠久,但又有幾個早年遷徙的區塊,他指出, 台北在全亞洲有一核心關鍵點,即是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最為平均,幾乎不見極富和極貧的明顯差距,也是台灣大學最密集的城市,龔書章曾醞釀過台北捷運大學的念頭,他看中的是 淡水線,從新北市的淡江大學、陽明大學、銘傳學院等,中間又會經過圓山、台北美術館、 當代藝術館,包括中央圖書館,國家兩廳院等藝文及社會機構,光一條捷運線,便說明了台北的密集度及知識水準之高。

長期參與城市議題及策展的他回顧,大約 2010 年台北真正啟動設計之都計畫,便因為 台北是最適合從下到上(Bottow up)的市民城市,21 世紀的城市已不再強調獨特的地標,2007 年《Monocle》設計雜誌便已揭示,最 佳可居城市才是趨勢,龔書章表示,「台北便完全符合,它是 24 小時最便利的城市,雖沒有最漂亮的建築,安全教育醫療機制極佳,住商合 一,又有很棒的小街道,存在著許多非政府組織,年輕人同時極關心公共和社會議題。」

「我們不是用設計感來看這城市的美觀,而是整體可居城市的成熟度。」身為學者的龔書章指出,年輕人是這城市極大的資產,有點年 紀的台北擁有許多老房子,面臨拆除的命運, 如大稻埕老屋與公部門宿舍,從產業、歷史、 文化的角度其實應新舊並存。在一群有識之士 激盪下,思考出用年輕人的熱情為老街廓帶來 新生命,龔書章因此想出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 URS), 以老屋門牌號碼作為標號,形成一種點狀的、 針灸型的城市梳理方式創造亮點;點形成了面,也就成了當時文化局長劉維公提出的創意街區,如富錦街及青康龍。線則是從台啤酒廠、華山、松菸等舊工業遺址這條軸線,

自 2011 年啟動至今已邁入第六年了。在不斷地擾 動街區與社區綠化,背後產生了創業模式。 回顧台北這五年的發展,龔書章強調這絕對 不是「人們口中的小確幸」,他舉今年10 月 1日發生的「白晝之夜」,深具 經驗的年輕人與法國連線並啟 動了 20 萬人,串連了臺灣博物館、二二八和平公園、北門 承恩門、北門郵局和台北當代 藝術館,當晚化身為藝術舞台,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龔書章列出了台北五個最有 設計潛質的所在,第一個就是 「閱樂書店」,一旁有著寬廣 的綠意及文化展演倉庫,讓書店回到以知識為本體,並與誠品松菸形成不同的 對話。其次則是「中山足球場」,足球場的龐大結構很特別,許多偉大的結構代表了當時的 榮光,但往往變成蚊子館,如何再生令人拭目 以待。此外,還有位在八德路的「一號糧倉」也耐人尋味,挑高的屋頂,保留了最原始的建築 狀態。同時,從「寶藏巖」為起點的河岸復興 計畫,沿著水岸串連五個不同的據點,從自來水廠、三軍總醫院及宿舍、螢橋國小、到客家文化園區,或能開創出一種全新的居住形式。

他並把目光放在很少人注意的台北屋頂,也是所謂的天台計畫(New Ground),2013 年齊柏林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拍到了台灣最美麗之處,也拍到最醜陋的地方,也就是台北所有的違章屋頂;那年也發生了年輕人因房價太高上街頭抗議,而多數外縣市青年都住在加蓋的屋頂。在龔書章的藍圖裡,把所有的加蓋頂樓改成青年住宅,「台灣人從不像日本人或如韓國偶像 劇上演的,認為可以上屋頂去聊天」,把私有屋頂公共化,毋須另外找地,但需國家級機構的介入,淘汰舊有的水塔與老舊管線,把水電、無線環境、社會保全等一併建置,成為智慧型居宅, 並讓年輕人維護這片屋頂。從看到最核心的需求,推動進一步的未來。

台北同時還有幾項議題需重新被思考,少子 化衝擊下,一半的校舍未被充分利用,如何與社區結合是應迫切正視的議題;如富錦街的四樓公 寓如何重新建構,不妨比照大廈管理條例平鋪到 每一條街。他更是大力疾呼,呼籲室內設計師們多多投入公共空間,藉由他們細微的美感一改外部醜陋的城市現況,十年後,相信都能為這城市改觀,讓設計本質重新回到市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