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婦女救援基金會就積極尋找保留台灣慰安婦人權運動史料,終於在2016年幫「阿嬤」找到家,座落於台北市迪化街,擁有80多年的歷史建物,不只承載歲月歷史,也給阿嬤一個安身立命的家,「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也找來建築師吳聲明打造,他率領十禾設計團隊用空間說故事,為阿嬤的家更添暖意。

女力時代,阿嬤的家紀錄人權歷史

慰安婦是歷史上不可抹滅的傷痕,當年的少女,成了阿嬤,多年來獲人權團體聲援,終於在2016年打造台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紀念館標誌的「阿嬤」二字,結合女書「女」字,並找來書法大師董陽孜題字「阿嬤」二字,別具意義,展現自古以來的女性的韌性,並傳承女人的歷史。

07.她們的時光-牽著阿嬤的手.jpg

她們的時光-牽著阿嬤的手。(圖片提供/十禾設計)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是日據時代建築,佔地150坪,建築師吳聲明為熟讀慰安婦歷史,透過空間開展女性未來,在空間中加入細膩的規劃,也因此拿下2017年「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佳作」。
在整體建物規劃,空間中打造台灣59位戰爭受創女性經過苦難淬煉後的生命故事,是臺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主的紀念館,空間中分為咖啡館、博物館、身心工作坊等等。而展館中雖以台灣慰安婦為主,但卻延伸到國際上因戰爭動亂而受創的女性人權議題。

有名有姓,阿嬤的歷史深刻而真切

走進「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咖啡香聞面而來,一樓設置了咖啡館,讓前來一探阿嬤的人們可以像是走進家中一樣,建築師吳聲明在做規劃時,特別針對阿嬤來做設計。老屋共有三進,在傳統街屋中所謂「過水」的地方,則營造了「時光走廊」,掛置了許多黑白老照片。空間中從前端廣設扶手一直連續到後院,就彷彿牽扶著阿嬤陪著一路走來,細數歲月點滴。而後方的常設展入口處、和二樓的光影廊道間懸掛上千支的透明管,刻出59位阿嬤的名字,「她們是有名有姓的,是真實的生命,而不是社會創造的話題。」

用人道關懷,為阿嬤打造有溫度的家

建築師吳聲明一直以來關心城市中的老建築,還有老建築在新建物中的角色,因此他率領旗下十禾設計團隊承接了「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為老屋尋找新生,用蘆葦象徵阿嬤的強韌生命力 。
婦援會的規劃有咖啡廳、書房、商品販賣區,為婦援會輔導的婦女提供工作機會,另外三樓並特別開放一區,則是將空間規劃作為人權教育之用,可讓社企單位舉辦講座、工作坊並展示台灣慰安婦的歷史故事、文物、藝術創作等。

19.有象徵性的和平鴿牆.jpg

有象徵性的和平鴿牆。(圖片提供/十禾設計)

除常設展覽外,館舍設有「蘆葦之歌」長廊,分別以59盞金屬燈、2,000根象徵蘆葦的透明空管,象徵59位已知、2,000多位身分不明的慰安婦。只要把手掌放在金屬燈下,該人的名字便會透過光影,投射於掌心,彷彿透過這個小小的動作,感受阿嬤在歷史中所投遞出來的重量,阿嬤的名字,在我們伸出雙手承接的時候,彷彿也共同分享了時代的故事。
每個時代的女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慰安婦是歷史一部分,而台灣在大稻埕跨出了一大步,第一個以女權為訴求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讓沈重的歷史不再無家而歸,阿嬤的故事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