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彩藝術中心在本月開展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中,呈現藝術家許家維個展「黑與白」創作計畫——《熊貓》與《馬來貘》,他以非人類的生物作為主角,在網絡化的思考之下,不斷觸發更多不同的創作想像。
Tatler Asia
Above 「黑與白計畫」錄像作品《熊貓》。(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錄像藝術的濫觴始於1960年代,此時家用電視邁向普及的階段,而在當時的社會景況,人們對於透過錄像來「說故事」是質疑,甚至是批判的,批判的是其中所傳達的意識形態問題。而後發展至1990年代,錄像藝術家們開始思考,如何適切地運用錄像工具來說故事,他們發現不應該一昧的反對,而是如何重新運用這個說故事的工具,去拿捏故事背後所創造出來的意識形態的問題,而許家維就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展開了他的創作。「錄像作品其實是一種『時間性』的藝術,它可以呈現比較複雜以及不同的脈絡,對我來說錄像是一個很好的說故事的工具。」

在許家維的創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有別於主流敘事方式的思考角度,他不僅探討過去的歷史事件,同時也透過拍片的過程,使其與現實的時空產生實質上的連結,「拍攝的行動這件事是我創作很關心的事情,我在想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如何讓它再產生一個新的事件。」透過這樣的方式,許家維無形之中將不同地域時空的記憶連結起來。他在泰緬邊境創作《回莫村》、在馬祖拍《鐵甲元帥》,儘管拍攝地點不在台灣,但卻又與台灣的歷史脈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歷史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我的一系列創作是跟很多外於歷史書寫的不同人事物合作,其實有點像是在打破單一歷史書寫的方式。」

Tatler Asia
Above 藝術家許家維。(攝影/Jerry Lin)

在此次台北當代中,許家維帶來兩件從2017年開始的全新「黑與白」創作計畫——《熊貓》與《馬來貘》,他不僅要打破單一歷史書寫的角度,他的敘事主角更從參與歷史事件的真實人物,轉變成非人類的生物,甚至是物質。前兩年他開始進行與「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相關的計劃,但是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卻發現,事件離他越來越遙遠,甚至已經沒有當事人能夠與他對話,他的創作方式也轉而透過各種文獻資料的搜集來進行組織。也就是因為這樣,許家維的創作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歷程,「我的創作方法變成比較像是一種網絡化的思考,所有看似不相關的東西,其實互相是有關聯的。」當時他到新竹一座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遺留下來的廢墟「海軍第六燃料廠」拍片,卻無意間發現一向只有在像是日本等高緯度國家才能看到蹤跡的霜毛蝠。後來又輾轉蒐集到一篇在此燃料廠工作的日本士兵回憶錄,紀錄的內容又將二戰期間台灣與日本動物園所發生的事件連結在一起。事件、人物與場域如同一張無形的網絡中,將海軍第六燃料廠廢墟、日本士兵與蝙蝠三者串連起來,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呼應。因而便開啟了他用非人類角度來看待歷史,並發掘其中不為人知的運行脈絡與軌跡的計畫。

此次特別以馬來貘與熊貓為敘事主角,源自於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駐村時,對當地動物園的觀察。不論是現今中國的熊貓政策,或是熊貓自唐代開始作為外交用途的上千年歷史,甚至是在二戰與冷戰期間所扮演的外交角色,許家維透過熊貓在歷史上實際的移動軌跡,交織出國際政治的演變歷程。「其實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剛好都跟熊貓有關聯,所以就形成很有趣的視角,我就開始想說要從動物的元素來看歷史。」而在歷史上,人們對於馬來貘與熊貓的認識,又有著相當有趣的巧合,許家維就在這樣網絡化的思考之下,不斷觸發更多不同的創作想像。

未來,他也將繼續透過這樣網絡化的思考,將觸角從人類、非人類生物,延伸至物質材料與數位化虛擬世界,「所以非人的思考,打破思考歷史角度的刻板印象,開啟很多新的討論空間。」

Tatler Asia
Above 「黑與白計畫」錄像作品《熊貓》。(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