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水墨現場展會現場,主席許劍龍暢談水墨在時代下的新境界,希冀透過全新的展博會,改變水墨的傳統既定印象,提出新的當代觀點。「突破限制,才可以開創未來」,許劍龍如此說。
Tatler Asia

關於「水墨現場Ink Now」的創生,這不得不從許劍龍的個人願景談起。從2015年Ink Asia開始,他一直致力於東方水墨的新當代表現,「所謂的當代,就是把藝術家的創作,用現代的方式表現。」

水墨不是只有黑、白、紙、捲軸,他希冀改變既有的認知。一般人總認為水墨是古老的靈魂,事實上現代水墨已發展出各種豐富的樣貌,不同媒材、型式、風格的表達,與人們的生活經驗極為關聯,比以往更貼近生活。當代藝術是屬於西方的概念,過往歷史的因素,總認定西方藝術與生活型態,皆代表著一種時尚,關於這種一面倒的成見,「如何站在本地文化上去面對並詮釋,是『水墨現場』很想呈現的視野。」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Photo 1 of 3
Photo 2 of 3
Photo 3 of 3

他認為,「屬於我們的母體文化其實擁有很多精彩的創作,文化歷代傳承下來的底蘊,就存在於我們的基因中,只是沒有刻意去發掘。」因此他認為,可以跨越媒材、且跨領域,將大中華區現代水墨的資源做一整合是必要的。除了扭轉觀念外、包括欣賞與推廣的方式,皆可進一步進行交流與對話,讓人們重新思考,當代水墨應當呈現的型態。「我絕不是拷貝及複製西方藝博會的模式,因此策展方式會讓人眼前一亮,把水墨精神、東方精髓、園林意境,希望能直透人類心靈與潛意識。」

 

Tatler Asia
Tatler Asia

他眼中想做一個超越性的平台,跳脫藝博會一排一排的展位,穿著時尚穿梭於展場的固有形象。反而是放大水墨獨有的特性,「空間感很重要,因此邀請台灣建築師運用東方園林的概念,但使用現代的材料,呈現一種全新的建築美學。」在展覽現場企圖表達出「一步一景」的策展方式,似乎有些迷路中又帶點尋幽訪勝的趣味,讓逛展的當下,也可以是一種享受。「水墨中講究留白、錯落、韻致,包括後現代工業風,全都融合在空間中」,夜晚少了自然光,於燈光投射下,竟也有幾分夜店的時髦氣息。工業風的冷感簡約,夾雜水墨的意境,產生既衝突又交融的特殊美感。

Tatler Asia

於2015年發表了第一個水墨藝博會Ink Asia,開展了一個三年計畫,此次許劍龍試圖突破自我,將所吸收的經驗與資源,跨出原有的地域限制,自2019年進行下一個三年計畫,「我試圖把藝博會(Art Fair)轉變為展博會(Expo),不是把焦點就放在開展那幾天,展博會可以涵括到更廣的層面,還可以進行深度的學術交流。」也就是說,他希望營造成一個持續性的平台,除了在地當下發生外,可以在不同城市持續鋪陳佈局,深度研究及討論。如水墨般流動,以台北為出發,隨即移師至香港、上海、倫敦, 「不過我很希望每年都在台北舉行一次,將之蔚為傳統。現在藝術市場變化太快,因此每隔一個階段,都需要做調整,不過台灣市場的確過度被低估,始終處於陰影下,應當被挖掘、受重視。」   

 

Tatler Asia

本身即是藏家,也經營畫廊、主辦藝博會,加上此次建立的新平台,讓他更客觀同學知曉藝術市場的需求,個人靈活的與藝術產業鏈去互動,說起與藏家之間的互動,他舉例與一位瑞士的藏家朋友,每次在上海舉辦展覽,朋友一定從瑞士飛來;有時朋友在巴黎找到私廚美食,一句「來吃頓飯吧」,許劍龍便飛去待個兩個晚上;他去法國巴黎附近滑雪,即使彼此行程滿檔且忙碌,這位藏家朋友飛來一起滑雪,或是他過去瑞士與朋友共享晚餐,常常是一通訊息,「坐下來不是談藝術,或收藏,而是分享美食、一起旅行」,彼此交流的過程自然且真誠。「與收藏家的往來,必須了解對方的生活型態,也須使用共同的語言去溝通,並明白他們的需求,因為我本身就是藏家圈一分子,所以一切再自然不過了。」他自覺很幸運,工作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充滿熱情也深具使命感,因此樂此不疲。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Photo 1 of 4
Photo 2 of 4
Photo 3 of 4
Photo 4 of 4

他並指出,藝術是一個相當特別的產業,通常特定資產級別的人士才會投入,不會單從數字去考量,而是看出其中的無形價值,投入水墨現場的誕生,「可能很多無法在這一刻實現,但如果花時間耐心去培育,付出時也要享受付出的過程,終有一日會回報。」他同時強調,這個收穫未必是金錢還是數字,而是更多意想不到的的回報。

另外,他特別強調學術的重要,因為深究藝術的價值,「學術賦予的價值,才能帶來商業的肯定」,商業的價值來自於藝術與學術本身,尤其成熟專業的藏家更看重學術的高度,因而在此次水墨現場,學術策展意味濃厚,且強調要很到位的呈現。

單就商業數字考量,那便落數拍賣的領域,但他心中的願景是一個全新的平台,是介於一手市場(畫廊)與二手市場(拍賣)之間的中介。他深切肯定台灣藝術市場的重要性,現代市場變化太快,需要時不時去做調整,而不是固守原有的道路,展會甫結束,關於未來開展時間、舉辦地點、展出形式等等,都需要一再審慎評估,在不久的將來,他期待能再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