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30 年前,以知名電影《戀戀風塵》電影配樂贏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獎的殊榮,這是台灣電影配樂第一次於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台灣民謠大師陳明章邊笑邊彈運用音樂一路體現豐富的人生。

走遍台灣許許多多的地方,為這些地方寫歌,從民歌時代一直到現在,豐富的作曲風格充滿了原創性,但也充滿了掙扎,一直到知名導演侯孝賢邀他製作《戀戀風塵》的配樂,才整個被認同,也開啟他的創作職涯。從吉他、南管、月琴、到如今結合日本的三味線,人生如此走過,他的座右銘就是「人生有夢」。「戀戀30——陳明章現場作品三十年」音樂會,即將於12 月8 日一個晚上,細數品味陳明章在歲月凝練後的豐厚與深刻。並與綠光劇團合作,音樂仍是主體,但將配合投影及動畫為背景去做搭配,量身打造最真摯的在地情感。

戀戀30-陳明章現場作品三十年2.jpg

當初是怎麼接觸吉他並且一路走來?
我哥哥當時考上高中,家人買了一把2,700 元的吉他送他,彈了一年他便不彈了,換我接手,他的成績優異,但我剛好相反,當時接收過來時,只有一個想法,沒有一樣贏過我哥哥,那我就把吉他彈好吧。一路切磋摸索,一直走到現在。

影響你最深的人是誰?
第一個當然是陳達,本來求學期間接觸的是從古典吉他到佛朗明哥吉他等西洋樂曲。當兵過後,遇到恆春民謠月琴歌手陳達,西洋音樂不玩了,我要來找台灣。接著是黃春明,從他的文學中更認識台灣,最後是鄭南隆,我沒有他的勇氣。

南管結合日本三味線這最新嘗試是怎麼來的?
大約七、八年前和日本民謠協會交流時,那時就開啟了這個想法。我總是嘗試運用不同樂器去創作,我一直都有個四部曲的計畫,代表我人生不同階段與變化的曲風,《下午的一齣戲》相濡以沫的愛情、《再會吧北投》掙脫束縛的愛情自由與落空,愛情作為主題,體現著各式人生觀與生命樣貌,到最近的《撼山河》,第四部的《行過濁水溪》尚未完全完成,但我預備又要去一
個地方住上好一陣子了。

音樂中總是傳達對台灣的情感,怎麼看待在地文化?
前一陣子流行的「青年返鄉」,若只是蓋間民宿創業,這絕非正確的路線,農田裡不該有民宿或工廠,應當重新來過,避免走短視近利的路線,台灣一定要在地化,越在地化,也就越國際化,每個人都該塑造自己故鄉的特色,每個城市也都該如此,民宿或夜市不該看來都一樣,如同我的音樂,每五到十年都力求突破,我們需要更多的原創,還有對自己的土地要有想法。所謂的返鄉,是要能帶動生命機體,並深根扎根。

台灣民謠最迷人之處?
語言中最好不要單一化,最好要有宜蘭腔、台北腔、海
口腔等不同腔調,這樣才是美,藝術不可規格化,最可貴是須多元化,要能海納百川。台灣民謠最美麗的便是台語中的河洛八音,唱念起來會「牽絲」(台語),馬上就能朗朗上口,而且本身就像音符,易懂好聽,唱繞起來就彷彿詩歌。語言有其個性,華語在寫作上或許好表現,但台語在唱腔上有其優勢,有語言才會產生音律,也才會產生民族音樂,接著才產生宗教、建築等世界文明。母語無疑是人類文化中最重要的產物,所有藝術都是從母語而來的。告訴你一件事,當初《戀戀風塵》的配樂,就是從歌仔戲衍生轉出的,中原古音和漢文的結合,這種種可能需要用好幾堂課才能闡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