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翊工作室成員的胡鑑和林柔雯,近年一起和黃翊進行了一次次結合科技的舞蹈實驗,開創出非傳統的肢體語言。

1- horizontal.jpg -

胡鑑(左)和林柔雯藉由融合科技的舞作,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面貌。攝於位於八里的黃翊工作室。(攝影╱賴映伃) 

持續推陳出新、尤其以高度的科技實驗倍受矚目的編舞家和舞者黃翊,從2011年以來更以和機器人共舞的《庫卡》轟動國內外藝壇。2014年推出的新版《庫卡》中,舞台上多了一對男女舞者,相視而坐,猶如戀人。延續《庫卡》這部演繹人和機器的關係的精神,倆人彷彿在機器人投射出的光束指揮下動作著。這對舞者――胡鑑和林柔雯正是黃翊工作室的成員,和黃翊同樣畢業自台北藝術大學,也都參與了雲門舞集。

 談到和黃翊這個林懷民口中的「可怕的小孩 (enfant terrible) 」的合作,兩人異口同聲地說,「跟他合作,每次都會有新的東西。」而當表演太順利,太容易時,他們就會一起討論,尋求改變。例如,在《Spin2010》中,運用了手持攝影機、機械手臂、環繞式銀幕等手法,並將觀眾席圍繞著舞台,舞者除了面對正面的觀眾,也須要顧及周遭的觀眾,演出於是必須更為精準。此外,他們也在肢體表現上加以突破:「和機器人一起的舞蹈動作,不像一般舞蹈動作那麼流暢、連續,而是斷斷續續、停頓的。而且在《庫卡》中,有很多基本的動作,像是單純在台上走,但這些單純的動作反而是最困難的。」林柔雯說。

當舞蹈肢體擺盪在人類和機器人之間,舞者不再是自發地做出動作的主體,而必須被動地配合或模仿機器人,這也構成了獨特的身體經驗。胡鑑說,「跳舞的時候,我們就像在調整身上的螺絲和關節,而因為我們一直反覆練習,後來真的會覺得自己是被控制的,沒有思想。」這些傾向在他們近期的《物》和《地平面以下》兩部舞作中尤為鮮明,舞者演出像是杯子、外套等物件,「一開始我不太理解這樣的概念,後來漸漸訓練自己抽離靈魂、不思考,有時候剎那間會真的覺得自己就是一件外套。」林柔雯描述。胡鑑補充說,「穿上不同的服裝或加入不同的音效,例如拉鏈的聲音,也會觸發新的想像,引發我們再探索自己身體的特質。」 

以位於八里的鐵皮屋改造而成的空間為基地,黃翊工作室這個挑戰舞蹈界線的團隊不輟地創作和巡演。今年的第四季,他們除了推出《物》等兩齣新作,也在美國各地演出《庫卡》。被問到對未來的期許,胡鑑充滿好奇心地說,想拍一部關於舞蹈的電影,確切的內容還在醞釀中,「在台上跳舞和在鏡頭前跳舞很不一樣,我想玩玩看。」林柔雯則淡然又篤定地說,「我希望自己的舞蹈能隨著年齡和生命經驗的增長,更加成熟。」(攝影╱賴映伃部分圖片提供╱黃翊工作室)

 

想知道更多:
黃翊新作挑戰舞蹈語言的極限 


向右看更多照片: 

0- 胡和柔雯.jpg -
兩人在雲門舞集的《光》的演出。(圖片提供╱雲門 2;攝影╱劉振祥)


向右看更多照片: 

3- 1.jpg -

兩人以舞蹈探索人與物的界線。


向右看更多照片: 

4- 2.jpg -
胡鑑在和黃翊合作的《雙黃線》舞作中的表演。


向右看更多照片: 

2- vertical.jpg -

胡鑑和林柔雯不斷探索融合人體與物件的肢體語言。攝於八里的黃翊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