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紛擾擾的城市動線與現代社會中,座落在臨沂街內的「文房」(Chapter),給予每個人留了一個安靜的位置。

001.JPG

座落在臨沂街內的「文房」(Chapter),前身原是日治時期的商務官員宿舍「幸町日式宿舍」,而後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改作員工眷舍使用,因為背後的文化與建築史價值,在2007 年5 月被列為歷史建築,並在2015 年台北市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復興計畫下重生,好樣集團在業主的委託下,將「文房」蛻變成現代人藏書閣,同時也是城市裡喧鬧的靜謐之地,在紛紛擾擾的社會中,給予每個人留了一個安靜的位置。

城市裡的靜謐之地,吸引旅人約訪

這座日治時期的「幸町日式宿舍」,由設計團隊以「再生活、再生產、再生態」的生活理念下修復,打造獨屬文房的閱讀空間,並對大眾免費開放,在空間規劃上,針對建築、空間歷史賦予傳承意義,也透過閱讀讓每個人走進文房的旅人,第一件事不約而同就是要先「靜下心」來。

010.JPG

變身成為藏書閣的文房,匯聚了超過4,000 冊的文書,歡迎每個人來此閱讀好書,品味空間。為了保護建物,館方設下每天至多48 個人的限制,整體而言,文房認為,讀書是非常專注靜巧,凝神幽謐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採用預約制,控管入場人數,
享用讀物的同時,也能在老屋中尋得一份小小天地,這是遠離塵囂的安靜。而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要進入文房不容易,據悉預約一位難求,除了有心,還得加上一點好運。

002.JPG

而走進文房,不僅能品味好書、好空間,文房還為每個來到的訪客,提供好餐點,讓文房深刻的烙印在每個人心中,以真誠招待客人的心,迎接每一個前來的旅人。


保留罕見的日式建築,在閱讀中品味建物


拉開日式木窗,進入文房,門內外地景由入口與門廳做簡潔延伸,與草地連結相對。地面上復刻的馬賽克磚、牆上文房的提字,透過導覽者慢步引領。感受到建物新與舊的交會。穿梭在文房裡遊走,發現有別於一般日治時代建築,而是「和洋折衷」,建築西面走日式風格,東面向則為洋式風格,可以看到應接室、露臺和書齋,充分表現東西融合的豐富建築樣貌。

008.JPG

走進閱讀室,屋樑上懸掛著源自清朝光年間「古之遺老」的牌匾,而在延廊一角,尋見老屋底部採日式建築工法。另一轉角處,但見古風琴、時鐘與鐵窗花,在各處交錯看似創造不同時空,卻又在滿是柔和的檜木香中和諧串連。

另外,文房應接室裡有著每兩個月更替的展覽,為閱讀更添藝文氣息。簡而言之,文房建物為日據末期日式住宅,其格局非常特殊,牆體為編竹夾泥牆外貼雨淋板、屋架為木衍架、屋面舖日式黑瓦。入口露台、門廳仿萊特風格,這在目前保留下來的日式建築中並不多見,也因此在修繕上下足功夫,以維繫原來的樣貌。

003.JPG


檜木馨香迎客,文房續寫百年歷史


擁有百年歷史的宿舍,在整修後保留了檜木構造,一旦進入空間後,不難嗅聞到迎面而來的滿室檜木馨香,屋內古今元素交錯,地面鋪上復刻的馬賽克磚,牆上是書法家董陽孜的文房題字,房子裡原本的起居室以大書房概念重新運用,仍是以閱讀作為概念延伸的空間佈局。

回想起之前在不知情下走進臨沂街,被一棟老屋獨有的建築裝飾氣息吸引,忍不住往內探看,原來是大名鼎鼎的文房。在城市一片喧鬧中,心生感激老屋的復興計畫,以及設計者的巧思回春,還有業主的社會回饋理念,不只讓老屋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更讓都市人重新發現,城市裡也有一處角落,可以停下腳步,欣賞城市風景,甚或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細細品味一本書、一杯咖啡,任隨時光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