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台北藝術節即將於8月7日開跑,別於城市舞台、水源劇場、中山堂、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等地輪番上演。擔任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長達六年的耿一偉與Tchata Lu分享當今藝術潮流的趨勢與未來展望。

34920830946_e17a5800d5(調亮).jpg

你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是什麼模樣?2017台北藝術節以「城市,及其未來」為策展主題,除了許多台灣深具份量、極富盛名的藝術團體像是屏風表演班、當代傳奇劇場參與其中之外,今年特別邀請了來自德國、法國、日本、英國、中國、美國和寮國等地的藝術家與台灣優秀的創作者交流演出,秉持城市交流、共製劇院的精神,透過戲劇、舞蹈、多媒體劇場等方式精彩呈現,想必觀眾能從作品中感受各個城市不同的文化風情並獲得豐富的藝術能量。如同藝術總監耿一偉的比喻:「各大都市皆設有國際機場,來與世界各地連結,而藝術節則是一種文化的國際機場。」透過藝術,我們與世界接軌,共同創造城市的獨特樣貌。

《遙感城市》,是透過耳機與無線遙控,讓觀眾以城市為舞台© Florian Merdes  Badisches Staatstheater Karlsruhe(1).jpg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運用耳機與無線遙控,讓觀眾變身成演員、城市躍升為劇場,讓你與隨行的旅人一起在聲控包覆

下,體驗一趟「重新定義台北之旅」。


 擔任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六年來的心路歷程?

我記得第一次為了藝術節出國是2011年的三月,去了瑞士與挪威,那時候感覺自己像是早期台灣中小企業,一只皮箱闖天下。當時第一個感觸是,歐洲每個城市的劇院都很發達,是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六年下來,地方走多了,我們推了很多國際合作,讓很多城市的劇院或藝術節也開始會主動聯繫我們,希望能來台北演出,或是邀約我去參加他們的藝術節。我想我有達到某種階段性任務,中小企業逐漸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今年策展主題「城市,及其未來」的精神是?

今年是我為台北藝術節策展的第六年。從當初接任以來,我心中的目標就是希望這裡的節目可以與世界同步。國際各大都會所廣受討論的最新演出或新觀念,台北也應該馬上看得到。各種藝術節的本性,不論是雙年展或影展,都在創造一個觀眾可以在地體會世界創作潮流的事件。城市生活的未來,一定包含著藝術創作的未來,這兩者是一體兩面的。


 這幾年與藝術家交流最難忘的經驗?

從2012年的第一屆節目策畫開始,我就一直力推國際共製,邀約外國藝術家來跟台灣藝術家合作。這些活動每年都有一到兩檔以上,過程有時也很驚險,畢竟藝術家是很敏感的。尤其是當外國藝術家與台灣藝術家有意見不合時,我們就得出來當和事佬。怎麼讓台灣藝術家覺得我們不是胳臂向外彎,怎麼讓外國藝術家感受我們對創作者的尊重,就得小心拿捏。這些過程讓我學習如何去達到雙贏,去運用多元思考,解決爭端。


 身處數位時代,藝術如何與數位方式做結合?

今年邀約的德國節目《遙感城市》是透過耳機與無線遙控,讓觀眾以城市為舞台,就是個好例子。今日的觀眾處在日常生活被大量數位媒介環繞的環境,這種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成為當代觀眾感受世界的一種人工化的自然。但是,藝術與數位的結合,不見得是在對最新科技的運用,而是要讓觀眾體會到,其實這個數位環境是如何影響他們對世界的體驗。藝術跟娛樂的差別,就在於後者只關注感官刺激,而前者卻揭露感官是如何被刺激的。


 對未來的目標與展望:

這幾年在經驗上與人脈上都有很多累積,這得感謝台北市政府提供的資源。我覺得策展人對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有公共性的思考,畢竟你是拿納稅人的錢在辦活動,不能只想到成就自己,而是得把這個城市放在心中。台北藝術節是個城市藝術節,要顧慮的面向比較多。我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策畫一些規模較小但主題較專門的藝術節,比如以舞蹈或劇本創作為主,希望這六年建立的人脈可以不要斷掉,讓更多藝術的中小企業可以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