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北當代能成為 2019 最具影響力的開春藝術事件? 那便是眾多國際級明星畫廊首次造訪台北,以及一些從未公開曝光的精彩展品。在此精選十大展覽亮點,同時也邀請頂尖藝廊負責人現身說法,嶄露視覺藝術最前延的觀點與進程。
Tatler Asia
Above Lisson Gallery國際藝術總監 Alex Logsdail 正面地表示:「我們很期待台北當代藝博會。在亞洲,台灣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具有格外強大的畫廊體系和地位確立的美術館,也具有悠久的企業和私人收藏歷史。」

具有逾半世紀歷史的 Lisson Gallery 是重量級的國際當代藝術藝廊,從 1960 年代後期至今,始終關注和支持走在當代創作最前沿的藝術家。長年以來,旗下藝術家並屢屢在頂尖當代藝術獎項──Turner Prize 中榮獲提名或得獎,其開創性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談到參與首屆台北當代藝博會的決定,該藝廊國際藝術總監 Alex Logsdail 正面地表示:「我們很期待台北當代藝博會。在亞洲,台灣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具有格外強大的畫廊體系和地位確立的美術館,也具有悠久的企業和私人收藏歷史。」已經和本地密切往來的Lisson Gallery希望透過本次參展,「擴展和進一步發展這些關係,並更深入了解台灣藝術界對當代藝術史的貢獻。」而在該藝廊的展品名單中,除了Anish Kapoor、Tony Cragg 和 Julian Opie 等知名藝術家的新作,「也將展出 Richard Long、Marina Abramovi 和Laure Prouvost 的作品,以回應台灣關注的生態和性別多樣性等全球性議題。」

追溯 Lisson Gallery初期,Alex Logsdail 表示,該藝廊從 1967 年起「以率先支持『藝術與語言』(Art &Language)、Carl Andre、Daniel Buren、John Latham、Sol LeWitt 和 Richard Long 等重要的極簡主義和概念藝術家早期創作而聞名。」 而 藝廊創始人Nicholas Logsdail更是最早發掘 1980年代初期逐漸聚合的「新英國雕塑」的藝術家,包括如今已成為藝壇大師的 Tony Cragg、Richard Deacon、Anish Kapoor 和 Julian Opie 等。

進入更晚近的當代,Lisson Gallery 繼續拓展與各種類型藝術家的合作,「目前透過倫敦的兩個展覽空間和紐約的兩個展覽空間,支持和培養 61 位各種類型的國際藝術家,他們接受創新,並持續開創其範疇的概念和領域界限。」近十年來,該藝廊進一步代理更多一流國際藝術家,包括 MarinaAbramovi、艾未未、John Akomfrah、Susan Hiller 和 Tatsuo Miyajima,並提升了以Cory Arcangel、Ryan Gander、Laure  Prouvost 等人為主的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Alex  Logsdail 表示。

位居西方當代藝術大勢最前線的 Lisson Gallery,其前瞻的眼光並未忽略亞洲的藝術表現,而且早期即與台灣藝術發展有所交集:「身為台灣前衛藝術團體『東方畫會』成員的藝術家李元佳,在倫敦的Lisson Gallery 舉辦了兩場展覽,分別在1967 年和1969年。」

DANIEL BUREN

Tatler Asia
Above 法國的國寶級藝術家 Daniel Buren 是概念藝術先驅之一,於 1960 年代採取 8.75 公分寬的條紋圖案作為特有的視覺印記,著眼作品及其框架或周圍環境的關係。在深厚的概念基礎之外,Buren 的作品往往引發觀者嶄新的視覺和空間經驗。像是他在2012 年受邀於巴黎大皇宮舉辦的「不朽」(Monumenta)個展中,以各種色調的圓形玻璃搭配鏡面,讓觀者在遊走之際處處目睹經驗的繽紛光景。2016 年,他更受好友―― 知名建築師Frank Gehry 邀請,在他設計的 Louis Vuitton 基金會建築進行創作,將純白樓身幻化得斑斕多彩。Louis Vuitton 的創意總監 Marc Jacobs 更在2013年春夏系列中,請 Burren 設計在羅浮宮走秀現場的空間,並直言其靈感來自 Buren的創作。Daniel Buren 的作品廣泛在各大藝術機構和展覽呈現,他也參加了十多次威尼斯雙年展,並在 1986 年代表法國,於該展覽榮獲金獅獎。 圖為在台北當代展出的作品《堆疊:高聳浮雕 B11 號》(Pile Up: High relief n°B11)(2018 年 11 月的現地製作裝置,粉體烤漆鋁材質,304.5×130.5×30.5 cm)。

JULIAN OPIE

Tatler Asia
Above 英國藝術家 Julian Opie 的作品融合了普普藝術和極簡主義,題材以當代都會的人物和景象為主,具有濃厚的當代都會特質,猶如一幅幅當代浮世繪,有時以類似交通號誌的電子看板製作的錄像作品,更強化了當代感。在呈現手法上,Opie 常以精簡的粗黑框線勾勒,搭配均勻的用色,類似平面設計的手法某方面受到日本木刻板畫影響,某些人物形體的動態則遙遙呼應古希臘花瓶上的成排人像。兼容古典與當代視覺語彙,Opie 的作品馳名國際,並被紐約現代藝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倫敦國立肖像美術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等重要機構所收藏。圖為在台北當代展出的作品《雛菊印花》(Daisy print)(2018,220×115.6 cm)。

TONY CRAGG

Tatler Asia
Above 屬於在 1980 年代初期嶄露頭角的「新英國雕塑」團體,Tony Cragg 如今已是當代藝術巨擘,不僅曾於 1988 年榮獲英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獎―― Turner Prize,也在 2011 年受邀於巴黎羅浮宮展出。具有科學背景的他,早期以從大自然或都市中撿拾的廢棄物為原料,透過堆疊和特殊的排列,引發關於生活物件的新思考,和對於大量生產與消費的省思。Tony Cragg 的作品的一貫特色之一是某種矛盾性,例如以塑膠廢料創作的《光譜》(Spectrum)以此一人工素材的構成物與彩虹相比擬,同時賦予素材新的想像維度,也引人思索工業對環境的影響。Cragg繼而發展出單色系的有機型體雕塑,兼具了數學的理性和隨機的不定型特質,看似非具象的形體亦帶有猶如人體雕塑的形貌,持續開闢材質和形體的新境界。 圖為在台北當代展出的大型雕塑《蝕》(Eclipse)(2018,青銅材質,130×42×52 cm)。

Credits

圖片  

DAISY PRINT © JULIAN OPIE; ECLIPSE © TONY CRAGG; PILE UP: HIGH RELIEF N° B11© DANIEL BUREN, PHOTOGRAPHER: NICHOLAS MOSS. ALL IMAGE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