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可說是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盛會,成立於1893年,至今超過100 年,主要分為「主題館」(Central Pavilion)和「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s)兩部分,後來又加上「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由組委會認可的非營利文化機構申請參展。今年第57 屆有三位台灣藝術家參展,包括現居巴黎的行為觀念藝術家李明維、雕塑家李光裕、藝術家謝德慶等。

_H8N0370.jpg

台灣藝術界對李明維是再熟悉不過的。「李明維與他的關係: 參與的藝術」亞洲巡迴展分別於 2014 先在日本東京森美 術館及 2015 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身 為一位行為觀念藝術家,在《睡寢計畫》 、《移動的花園》等創作中,不難發現他善於透過與陌生人的互動,在彼此逐漸熟悉的過程裡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間,探索信任與親密等人性議題。此次是繼 2005 年陳界仁之後、第二位以個人藝術家受邀參展, 而且是在主展館以兩件作品參展。
說起參展緣起,總策展人是每屆盛會的核 心聚焦,本屆由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 Christine Macel 出任,她很早就關注他的作 品,2015 年李明維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聲之 綻》時,兩人有了實際接觸,接著她提出參展邀請,在她眼中,多數雙年展作品總是很亮麗驚爆,但李明維的作品則是安靜的,「默默地在那裡發聲,這與Macel本身的美學極相似。」
而受邀後,李明維第一個溝通的便是代表國 這字眼,長年居住在海外,他深知台灣因政治因素被打壓,因此明確表示將以台灣藝術家身份受邀,在大會應允及各方努力下,他的展出同時受到法國文化部、台灣文化部及富邦藝術基金 會的支持及贊助。
Macel 第一個選中李明維的《補裳計畫》 ,將在主展館軍械庫展出,觀眾攜帶破損的衣物,在現場選色線,將破損處縫補起來,其中 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互信。經常地與陌生人互動,李明維相當珍惜所謂的「一期一會」 ,這也是李明維最重要的創作精神。出生醫師世家,自小接觸生老病死,從生命有所觸發, 並以參與的形式展出。互動產生了許多的不定性,也延伸出各種可能性,撇開行為藝術常見的政治性抗爭對話,「我的作品比較像是一首詩、一支舞、一齣歌劇,恰與極致商業化藝術世界取得平衡,顯現出無形的創意能量。」
在 Macel 邀請下,《不期之美》是此次專為威尼斯雙年展的全新創作,主要探討人生對 美的詮釋。此計畫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展前一年收集朋友與陌生人關於美的經歷; 第二個階段則是在展區的 Scarpa Garden 露天花園放置一張椅子,在此將聽到特別的聲音, 是李明維親自錄製,讓人聯想到台灣夏天的傍 晚,有著蛙叫及蟬鳴,現場不斷地環繞交織。 每天會有一位花園主人,在展區中遊走尋找一有緣人,並請稍待,享受花園美景。主人暫時 離開後會帶來一份美麗的禮物,但現場不能打 開。
第三個階段則是帶著美的故事離開,可能 二、三十年後遇到感動才打開,也或許兩天之 後聽到鐘聲而動容,「這個創作有太多的不可 預期,全是一個因緣,所謂的有緣人,依每日 的天氣及心情都不一樣,尋尋覓覓,不定性中產生一種期待及張力。」
這創作中有項特點,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將參與此次創作,兩人於1998 年便認 識,和一般觀眾不同的是,翁美慧將收到一份 內含十個故事的木盒,離開了展場後,她可在 未來遇到美的時刻、或是有重大轉折,再逐一 開啟,用一生去體會。「她本身就是一直尋找美的人,再去尋找美,這已是美的時刻了。」
從紐約搬到巴黎已一年半,李明維表示, 這項創作多少受巴黎在地環境的激發,「我每 天在巴黎走兩個小時,這城市太美了,邊走邊 聽路人的對話,有時聽懂了便非常興奮。」不 僅是建築物、連塞納河的水岸、街邊飄揚的樂音,美的感受俯拾皆是。「巴黎是宮廷之美, 富麗中又有它的優雅,」他在不自覺中風格逐漸轉型,這與過去探討大都會各種議題有著些 許差異,「我知道我正在變,我的風格一直跟 著我的生命旅程在走,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 能更清楚這股轉變。」
身為行為藝術重要的一 員,李明維表示學理性的思考是無法避免的,但他盡量保持天真的直覺型態,並時 時提醒自己, 「藝術是非邏輯的,該發生時就讓它發生,靈感常來自跟陌生人聊 天!」他同時深受中國古典 文學影響,如李清照的詞, 從每一個創作計畫的命名便 可看出端倪, 雖生活在當 代,卻以古典為依歸,充滿 詩意般的優雅,也令人深自 期待下一刻和美不期而遇。(攝影/魏品禾;圖片提供/Le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