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蔡佳葳延續自身對於佛學的研究,帶來「欲貪孰為本」個展,透過繪畫與錄像作品,探討人類的精神性與貪欲之源。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3 有聲錄像作品《水月》(2017)。(圖片提供/蔡佳葳與TKG+)
Photo 2 of 3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TKG+)
Photo 3 of 3 有聲錄像作品《欲貪孰為本》(2018)。(圖片提供/蔡佳葳與TKG+)

前兩年,蔡佳葳開啟了一場絲路之旅,她與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國籍的人們齊聚敦煌,展開諸多對於古敦煌精神與文化的探討。這不只為她帶來深刻的啟發,同時也是一段追尋自我的旅程。而後,她前往蒙古拍攝錄像作品《欲貪孰為本》(2018),在無垠的黃沙中不斷謄寫、吹拂,繼而消散的過程中,體悟到欲望的不同表徵。此次個展以佛學經典《維摩詰經》貫穿整個主軸,如同甫邁入展場內所看到的錄像作品《水月》(2017),它既是一個真實的物體,但是同時卻又只是一個顯像,蔡佳葳也特別解釋:「空性不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都是不一樣,但是常常因為我們執著於所看到的顯像,才會造成各種各樣的問題跟痛苦。」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3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TKG+)
Photo 2 of 3 繪畫作品《天女-無在無不在》(2018)。(圖片提供/蔡佳葳與TKG+)
Photo 3 of 3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TKG+)

而往展場內部走入,多件繪畫作品《天女》映入眼簾,她將《維摩詰經》的內容摘抄入畫,同時也將佛陀弟子舍利弗與天女之間,對於男女性別與智慧的辯論再次呈現,表達男女無所別、皆平等的概念,「就顯像來說男女當然會有分別,但是在更深的人性的層次上,其實我們的欲望跟情感都是一樣的。」

最後,蔡佳葳透過三部在不同地方拍攝的錄像作品,分別討論因天災、政治與經濟而產生的不同社會議題。《尼泊爾奇翠巴蒂地震災民營之歌》(2017)描述因地震而流離失所的難民,對故鄉心心念念的情感;《聽她歌唱》(2017)則述說因政治動盪而逃往英國尋求庇護的女性難民的困境;而《高雄港漁工之歌》(2018)則述說跨國移工的艱辛與思鄉情懷。「當然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狀況,但是其實造成這種不平等待遇其實都是因為貪欲的關係。」蔡佳葳也特別以歌唱旋律的方式作為這三部作品的表現主軸,「唱歌是一個非理性的、很直接的情緒傳達,不是一種邏輯思考,我覺得這樣跟藝術是比較接近的。」

而在這樣三個截然不同的國度、場域與境況,他們所吟唱的旋律,卻不約而同都飽含著對幸福安定的渴望,絲絲入扣。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3 有聲錄像作品《高雄港漁工之歌》(2018)。(圖片提供/蔡佳葳與TKG+)
Photo 2 of 3 有聲錄像作品《尼泊爾奇翠巴蒂地震災民營之歌》(2017)。(圖片提供/蔡佳葳與TKG+)
Photo 3 of 3 有聲錄像作品《聽她歌唱》(2017)。(圖片提供/蔡佳葳與TKG+)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