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Ben Brown與母親Rosamond Brown拍攝於Rosamond位於倫敦的家。(Photo: Jon Tonks for Tatler Hong Kong)

藝術家暨藝術資助人Rosamond Brown與身為藝廊經理人的兒子Ben Brown,回顧過去50年香港藝壇的變遷,以及他們為了支持M+博物館而成立的基金。

Rosamond Brown在1964年剛搬到香港時,並無意成為這座城市最出名的藝術資助者之一。不過她自然而然就擔綱起這個角色,好像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就算當時的她僅僅26歲芳齡、就算她自己也畫畫,在在都不成問題。

「我和先生Charles經常去看展,大多都辦在新界地區,只要找到有趣的作品也都會買下來,」Rosamond透過越洋電話回憶過往,她現在有時候會住在倫敦。「我們覺得有義務幫助藝術家,尤其我自己也是同行。不過我們沒有什麼偉大的規劃,只是買回來然後掛在家裡牆上。」

抵達香港幾個月後,Rosamond在當地最早幾家商業藝廊之一的雅苑畫廊(Chatham Gallery)舉辦了首場個展,接著在1966年又辦了第二場。她也開始頻繁造訪位在香港大會堂裡的一間咖啡廳,店現在已經歇業,不過在當時可是本地藝術家定期聚會,互相交流、激盪想法的地方。她在那裡結識了畫家好友韓志勳、陳餘生和張義,還會幫他們訂購壓克力顏料,因為當時只能從美國買,而作為交換,他們則教Rosamond如何使用毛筆。「對於能待在這些偉大的思想家身邊我感到無比幸運,」她說道,「他們無論在個人層次還是藝術專業上都為我帶來刺激。」

Tatler Asia
Above Great Wall III (1989) by Brown (Photo: Ben Brown Fine Arts)

搬到香港後不久,原本受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與色彩理論薰陶,故傾向創作大幅冥想式風景畫的Rosamond,也開始展現同儕藝術家所使用的技巧,譬如從禪風到工筆水墨等種種元素。香港同樣也成了她重要的靈感來源,她說:「那風景、那山、那霧、還有城市本身,全都跟中國一樣大大影響著我。」這些地方導引她此後大半的藝術生涯,像是參加香港藝術中心於1977年的開幕展覽,一年後更走入英國駐北京大使館,參與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後首場當代西方藝術展。

Rosamond從那時開始,就在香港藝壇的發展中扮演要角。她表示:「數十年來,我看著藝術界發展出獨立樣貌,但同時又遭遇諸多挑戰。香港的創作環境始終不容易,工作的地方很小、房租高得驚人,儘管如此,藝術創作人仍舊持續產出很棒的作品。」而她也持續支持著他們,除了收藏外,也把自己位於太平山普樂道5號的房子變成創意人的集會所,招待眾多藝術家、記者和建築師(Rosamond已故的丈夫Charles是建築家),不過她已在去年將住了50多年的房子售出。

Tatler Asia
Above Brown於1987年攝於香港太平山普樂道5號自宅工作室。(Photo: Frank Fischbeck)

這樣的環境自然而然點燃了兒子Ben對藝術的興趣,他現在已經是響噹噹的藝廊經理人與藝術經紀,而且跟媽媽一樣倫敦、香港兩頭跑。Ben回憶:「我在成長過程中便清楚感覺到,我們家跟其他香港小孩不太一樣──家裡無處不藝術,每個房間都擺滿畫作。媽媽在工作室一待就是數小時,我們會在夏天時跑遍歐洲的博物館。舉凡繪畫、雕塑、水彩還是建築,她對任何形式的精湛技藝都深深欣賞,而我也遺傳到她這一點。」

Ben不像Rosamond,未曾萌生以藝術家為職志的念頭。「媽媽多年來都珍藏著一幅我在大概五歲時畫的畫,一看就知道我沒有天分,」他大笑。相反地,Ben發現自己對於藝術世界的「幕後」更有興趣,他回憶:「在我16、17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想進藝術圈工作,不過是從跟媽媽不一樣的角度切入。」就算是這樣Rosamond依舊很興奮,她說:「光是知道Ben跟我和他爸爸一樣都受藝術啟發,我就夠開心了。」Ben也表示父母都非常支持。

Tatler Asia
Above China Landscape (1987) by Rosamond Brown (Photo: Ben Brown Fine Arts)

Ben在羅馬修了一年的歷史課並在藝廊工作,接著就開始在履歷表添上各大知名機構相關經歷,譬如到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漢美術館(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實習兩個月,以及邊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念書邊進了蘇富比(Sotheby’s)和佳士得(Christie’s)等等。拍賣行的經驗最終使他選擇進入倫敦蘇富比,一待就是十年,並且榮升當代藝術部門總監。2004年,Ben在英國首都開了首間藝廊「Ben Brown Fine Arts」;五年後又進軍香港,成為中環畢打行裡的第一間藝廊,今年則把店址移往黃竹坑一個更大的空間。

Ben覺得回香港是很自然的一步,他說:「在我整個職涯期間時時都關心著香港的脈動。以前就想過要把西方藝術帶進這座城市,但必須等待時機、等待本地市場轉移觀念和興趣焦點的那一刻。我知道香港具備這項商業潛力,在最近十年也漸漸顯露出來,尤其在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開展後更加彰顯。」

Tatler Asia
Above Rosamond Brown與她的一些畫作,攝於1977年 (Image: Sunny Lee/Getty Images)

Rosamond是否曾在他決定重返亞洲時給予建議呢?Ben回答:「我母親一直都會告訴我她的想法,未來也會,我想這是從她身上所能獲得最有價值的意見。所以我的答案是『是』,從引介哪位藝術家、到辦什麼展,她都會跟我分享、提供建議。儘管我們確實品味相似,但並非事事意見相同,不過我尊重她的觀點。」

母子兩人間的交流是雙向的:藝術家Rosamond會詢問藝術經紀Ben關於家裡藝術收藏的方向,看是要添一件Damien Hirst還是Sean Scully的畫作。「這是場對話,」Rosamond解釋,「而我們同意彼此的時候的確比意見相左的時刻多的多。」

Tatler Asia
Above Great Wall I (1987) by Brown (Photo: Ben Brown Fine Arts)

像是在藝術推廣方面。2014年,Brown家成立了博物館購藏基金「布朗家族年度購藏基金」(Brown Family Annual Acquisition Fund)[WL1] [SF2] ,提供500萬港幣為M+博物館從巴塞爾藝博會購置當代藝術作品,時間持續到2024年。基金由Ben發想、Rosamond捐款,Ben形容:「感謝這座城市給了我們這麼多,這是一種回饋方式。」同時也要向Charles Brown致敬,於2012年仙逝的他過去跟Rosamond攜手,為培育香港藝術社群大力付出。

Rosamond積極參與基金運作,提供藝藏購置諮詢、協助博物館總監與策展人找尋建立館藏所需的鎮館之寶。「目前為止的經驗都很開心有趣,」她說道,「我其實很驚訝香港至今為什麼沒有更多人捐款。」

Ben補充說明:「香港已經有太長一段時間缺乏具制度性、不帶偏見的文化場館,大家現在唯一可以欣賞偉大藝術的地方是藝廊,但那些是商業場所,這種現象顯然不對。M+將翻轉現況,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支持。」

而他口中由Ben Brown Fine Arts所收藏的「偉大藝術」,其中一些正出自Rosamond之手。Ben在2019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上,展出六幅Rosamond於1980年代創作的半抽象風景畫,部分原因是出於當年藝博會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的建議,她認為Rosamond很能代表成功的香港女性藝術家。繼那次之後,Ben又在今年五月到十月間,安排於中環香港會展出14件她母親的水彩作品。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在Ben的藝廊展出,因為那可是國際品牌,而我只是香港藝術家,」Rosamond說道,「不過話又說回來,有何不可呢?」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