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圖片提供/拙八郎

由導演王小棣操刀的《植劇場》第二季近期除了正式公布第二代新演員外,也宣布相關拍攝已啟動,備受台灣戲劇市場好評的《植劇場》歷經過去一年的人才計畫培育,此次回歸又將會有哪些進化值得我們期待?

籌備近 3 年的《植劇場 2》,日前所開拍的第一部作品是由北村豐晴執導的《綠島金魂》,這回第二季同樣有著 4 大類型 8 部作品,從田調打基底到定稿、選角、拍攝,大小籌備都是浩大工程,領軍導演王小棣認為「植」就是持續要做的事。

延伸閱讀:5 月 Netflix 追劇指南:台劇《火神的眼淚》、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推薦 10 部強檔片單

Tatler Asia
Above 王小棣導演。圖片提供/拙八郎

《植劇場 2》繼第一季後,再度系列性拍攝戲劇作品,宛如蓋棟高樓建築,扎根下的每一步都得戰戰競競,「從以前開始做的時候就覺得是持續的事情,公司創辦的導演們有一樣的共識,討論說都做這麼久的工作,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導演王小棣最初於 2015 年與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台、許傑輝、徐輔軍與安哲毅等導演們創立公司,起初認為有時環境對於創意,沒有跟市場取得最好的平衡互動,希望為戲劇產業架構一個配套,所以在第一季作品結束沒多久後,就開始想著如何啟動第二季,並非只是做幾部戲而已。

「我們做戲第一個就是關於類型 ,讓劇種比較不會那麼狹隘,每個類型都還很豐富的故事可以變化,有了這些類型,再來就是演員的培養,所以才有考演員這一計劃」。這回所規劃的系列與第一季題材同樣有靈異恐怖、懸疑推理、愛情成長類型,但新增了報導文學及人物傳記,共 4 大類型 8 部戲劇,同時這回皆改編自台灣作家作品。勇於嘗試新題材的刻劃下,不僅想給予觀眾視覺上的新鮮體驗,也打破故事既有的陳規。

除了演員,創作也是一種傳承下的孵育!

Tatler Asia
Above 圖片提供/拙八郎

雖然有過去的製作模式可依循,但當故事架構不同,等於是嶄新的啟程,這回如何策動故事力與 IP 原創、類型創新等銜接給予觀眾共感,正是一步步考驗的開始。

事實上,《植劇場 2》除了新演員培訓外,創作也正是一種傳承下的孵育,第一季時編劇團隊有徐譽庭、溫郁芳等金鐘編劇領軍,當時為了強化新生代編導有共創機會,也做了許多短片來扎根,目前所迎來的第二季就包含了當時的年輕編導。導演王小棣分享:「有一位編劇是植劇場綱開始時,相關科系的老師推薦他們過來的,從他們來的時候我就半開玩笑說我是老派的學徒制喔,你們來就是要先在旁邊聽要倒咖啡,他們說好,直到現在其中一位還繼續寫著,寫了好久,眼看著他在進步下寫出很好的內容,才得知他是台大國貿唸完了,再去念政大研究所。」

這次《植劇場 2》正是由導演王小棣帶領年輕一代的編劇一起創作,故事的火花就更備受關注,編劇勢必也面臨各種考驗。王小棣認為編劇本身就是一種與自身耐力對抗的工作,「一定要身體好,要有纏鬥的意志,因為編劇有的問題好細微,細微問題一想到就會動到全局」,他說出常聽到編劇說自己寫了幾百遍,但這裡面改幾百遍有好幾種,一種必須大家一起找更好的版本,另一種可能真的就是聽命行事,但哪怕只是聽命去改,有沒有一股信念在心裡去想這版跟那版的差別在哪裡,或者要比誰都知道寫得到不到位都相對重要。

藉由 IP 二創,將改編做得更徹底更有動力!

Tatler Asia
Above 圖片提供/拙八郎

不過為何選擇改編而非原創?王小棣憶及 2016 年曾與夥伴黃黎明製作了文化部推動的文學系列《閱讀時光》,當時 7 個導演改編了 10 部作品,從楊逵到王登鈺的文學作品中,體會到文學的深度跟純淨,「我還記得有導演說為了表達文學作品看了 30 多遍,除了是寫在地的題材,二層次的互動也是好的」。所以這回啟動《植劇場 2》,王小棣即選了台灣作家作品來改編,與編劇共同看了非常多的書後,有共識選出不同台灣作家作品,除了要在改編與原創的上有更深度的互動,也藉由二創的方式,將改編「做得更徹底,更有動力」

「比如因為我很愛看推理小說,本來想說推理要不要用日本小說,尤其是橫山秀夫,因為他的推理太厲害,但後來覺得還是要從台灣作家來當起步」,於是在懸疑推理類型中,王小棣找了一部作家李桐豪所寫的《非殺人小說》,但該部作品為短篇小說,要擴編為長集數深怕難度太高,在買下版權後一度想讓該類型導演之一的柯貞年先看再決定,假設真的不行就挪為之後作品來做,沒想到柯貞年找到一個令人驚喜的改編方法,王小棣認為光是改編就是一件創作上值得被深度討論的過程。

原著和劇本是不同的創作媒材,如何樂此不疲接受挑戰?

作家本身與編劇都有策動故事的能力,那麼原著作家有可能參與劇本?王小棣認為寫作與劇本需求的媒材是不一樣的,他透露曾在《大醫院小醫師》時跟原著作者侯文詠說:「可不可以不要一起來編劇」,當時王小棣認為侯文詠本身就是醫師而又是他的小說,怎麼會答應呢?「想不到他居然答應了,我真的很感謝他,而且他只要是麻醉科或手術拍攝有空都會來指導,這是很棒的互動」。

創作面上也該術業有專攻,這是王小棣年輕就堅持的事情,「原著和劇本是不太一樣的創作媒材,光是書寫的方式就有可能大動干戈」。他回憶當時光田調,所有編劇都跟著自己寫的那一科跟著實習醫師去跑,包括他自己就有個本子,裡面寫了相關的英文名詞,當時就不斷要自己去背。

OTT 平台在市場鼓動了經濟、打開視野後仍有戰戰競競的課題

反觀現在影視市場,對於大家越來越愛製作類型劇,王小棣認為這是個好事,「光看電視或電影,其實就是一個生存遊戲,生存面怎麼可能那麼簡單,尤其是台灣受到的挑戰,每個人都受到挑戰,比方說怎麼做生意、怎麼傳家,阿公阿嬤對我們來說都是道德指標,但現在都慢慢開始崩解,因為他們要你活下去」,世代循環下,很多事情都受到很多挑戰,光是故事面,類型開展就是反映了現實,王小棣形容很多焦慮、情感、聰明智慧也都得想辦法去激盪出來!

延伸閱讀:張震 30 年演員生涯 首度嘗試舞台劇演出《江/雲・之/間》

「現在又有新的挑戰,除了疫情,影視環境中也有各種不同的 OTT 市場需求,面臨創作者的挑戰是,平台也會開始來挑選什麼戲可以拍,什麼戲才會賺錢」,王小棣看見了市場鼓動經濟,也把不同視野打開同時,擔心的是創意條件會不會相對縮減。「像是以前人生劇展,幾乎所有台灣的年輕導演,包括做助理、副導等幕後,都是人生劇場鼓勵了這些創意,你也會對他們有些期待,但當要迎合市場面走入國際,資源重新分配下,在地創意的事情會不會慢慢淡下?」

Tatler Asia
Above 圖片來源/植劇場 2@Facebook

導演王小棣拋出了在環境被看好之下的隱憂,因為規格逐步提升,就算有創意有理想,困難度也越來越高了,他認為「新的挑戰來了,如何維持在地的創意,如何讓角色不讓另一種最大公約數去囊括,這個挑戰仍然是很嚴苛」。

目前《植劇場 2》雖然才啟動第一部作品拍攝,但步入眼前的,也盡是各種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在不同市場面遊戲規則參與下,找另一條自己的方向,王小棣認為要有自己的活力很重要。當豐富了類型這一塊後,這條宛如戲劇生態鏈的系列,雖有更多餘裕的空間讓編劇們繼續開發創作,但如何孵化更廣更大膽,也將會是這回需要戰戰競競面對的課題。

延伸閱讀:盤點台劇《未來媽媽》10 個強悍金句:「女人最強大的靠山,是自己。」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