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 rendering of He Art Museum (Image: © HEM)

想流芳百世的絕佳辦法就是創立私人冠名美術館,但要如何才能成為全球知名美術館,甚至與Guggenheims、Fricks和Gettys齊名?箇中巧妙就在本文中!

無論是佳士得、蘇富比、邦瀚斯和富藝斯等拍賣會上,激烈緊張的競價過程,抑或是號稱「富豪圈黑色星期五」的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Art Basel Miami Beach)上,收藏家捧起天價作品時流露的激動興奮,完全體現出藝術市場的繁榮面貌。如今,身價非凡的世界級富豪,個個擁有傲人的豐富收藏。

See also: Asia's 50 Biggest Art Collectors: 2019 Edition

Tatler Asia
Above Book from the Sky (1987-1991) by Xu Bing, installed at Museum Macan in Jakarta, which is owned by Haryanto Adikoesoemo (Image: installation view at the exhibition Xu Bing: Thought and Method at Museum Macan, Jakarta, photo courtesy of Museum Macan)

收藏家的競爭心態相當強烈,而順利購得搶手作品的人還要思考:如何展示戰利品,才能充分彰顯這番勝利的榮耀?要是低調存進保險櫃,或是掛在其中一棟私人豪宅內,豈不是太丟臉了?因此,有越來越多收藏家心滿意足地欣賞自己得來不易的大師之作,包括Picasso、Richter、Koons、Freud、Hockney、Hirst、Bacon、Basquiat的傑作,同時不禁升起這樣的念頭:這些館藏等級的藝術品應該送入真正的博物館或美術館。

將藏品捐贈給現有的組織機構當然可行,而且只要夠慷慨,多數機構甚至很樂意以捐贈者姓名來為展廳命名。不過,真正博愛的慈善家會堅持建造個人專屬的藝術館(並親自為其命名),並秉持慈悲善意,開始尋找理想的地點,不僅吸引其他精英同好,同時滿足一般大眾的好奇心,供眾人盡情讚嘆其出眾獨到的品味、豐富多元的資源管道,以及慷慨無私的風範。如果你也懷抱這種憧憬,不妨接著看下去……

1. 第一步:甄選藏品

Tatler Asia
Above Homme et femme nus (1968) by Pablo Picasso, soon to be on show at the new He Museum in Shunde, Guangdong
Tatler Asia
Above Beside Myself (2017) by James Turrell, installed at MONA in Tasmania (Image: MONA/Jesse Hunniford, courtesy of the 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 Tasmania; © HEM)

Benjamin Hampe在ASEAN Secretariat及旗下藝廊身兼顧問與策展人,同時擔任Arndt Art Agency的私人顧問。他說:「會想成立藝廊的人,絕對是經驗豐富的多年收藏家。」Hampe認為收藏家不該為了「穩賺不賠」而購入知名藝術品,而是應該要能抵抗誘惑,專注個人品味,探索並支持後起之秀的作品。

他也指出:「如果美術館是私人創辦的事業,就應適度反映出幕後支持者的真實樣貌,例如坦尚尼亞的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MONA)就是非常好的例子。這座美術館忠實地反映出創始者David Walsh的形象與性格,展現鮮明強烈的個人風格,使參觀訪客都能理解為什麼Walsh收藏這些作品,這點非常有意思。」

當代藝術設計顧問公司The Artling的創始人兼執行長Talenia Phua Gajardo也同樣提倡不受傳統約束的自由意識。她表示,如果收藏家蒐集藝術品是希望未來能陳列於私人藝術館,「通常表示這些是他們真心喜愛的作品,並未遵循特定規範。這就是私人展館的迷人之處——由收藏家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樣貌。」

不過,通常收藏家應該會希望至少能展出200件作品,總價值少說也有2,000萬美元,所以最好向Phua Gajardo或Hampe這類專家顧問討教,確保資金準備妥當。Hampe表示:「我們可以幫助你找出值得支持的藝術家,也為這類藝術家尋求管道以持續創作及發展。這正是東南亞亟需發展的領域。」Phua Gajardo也補充,藝術顧問可以提供協助,「為客戶和其他藝術機構、藝術家或展廳進行媒合,協助客戶個人藝術館的策畫,並讓大眾認識更多樂於分享的收藏家」。

See also: Global Art Exhibitions Not To Miss In March 2020

2. 第二步:精心選址

Tatler Asia
Above MONA, the brainchild of professional gambler and art collector David Walsh

要為私人美術館尋找理想地點,其中大有學問。多數業主會希望美術館離私人住家夠近,也距離他們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不遠。但是在新加坡、香港這樣高密度、高成本的都市,位居蛋黃區的地價當然也就相當驚人。新加坡中區的頂級地段每平方公尺高達14,000美元,如果是在香港,價格還要再翻一倍。

美國邁阿密的Rubell Gallery最近剛遷址,地點選在阿拉帕塔(Allapattah)沙石飛揚的工業區,全區佔地9,200平方公尺,共含40間展廳,另有一座劇院、一間圖書館、一間書店和一間餐廳,珍藏著Don、Mera Rubell伉儷的7,200件收藏品。

那你呢?決定性的關鍵是地點,還是空間?美的集團幕後的中國富豪世家何家重視的是後者,選擇將面積廣達16,000平方公尺的和美術館設於廣東省順德區。這座斥資約兩億人民幣(逾2,800萬美元)建造的美術館將於本月盛大開幕,收藏何氏的家族珍藏品,包含Picasso、Damien Hirst、Anish Kapoor、張大千及劉野的重要作品。

中國大陸正興起一股設立藝術展覽館的熱潮,境內同類型展館在1980年代時僅有幾百間,至今已經超過5,100間。上海西岸一帶設有無數藝術館,充滿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北京朝陽區也具備類似的條件,能讓遊客隨心所欲地徜徉在藝術欣賞的世界裡。

不過,並非所有亞洲國家都具備這麼出色的環境條件,或許也因此降低相關人士投資建設的意願。Phua Gajardo表示:「能在新加坡看到精緻頂尖的當代私人藝術館一定很棒。可惜,空間或土地的抉擇是長久以來的難題,稅制細節及政府補助與否也都對此形成重重挑戰。」

Hampe認為:「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單位,大家也都樂見類似機構進駐。」他說,懷有雄心壯志的藝術投資家應該謹記Haryanto Adikoesoemo所樹立的典範,這位創業家正是在雅加達創立Museum Macan的幕後推手。談到Haryanto Adikoesoemo時,Hampe的欽羨之情溢於言表:「他為印尼的當代藝術展示圈開發出一片新天地,為了藝術館的順利營運,義無反顧地投注大量資源,而且全額仰賴私募基金。」

See also: 9 New Museums Worth Travelling For In 2020

3. 第三步:設計建造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A drawing of the soon-to-open He Art Museum in Shunde, Guangdong (Image: © HEM)
Photo 2 of 2 A rendering of He Art Museum (Image: © HEM)

被問及深具潛力的藝術館建築師時,Hampe和Phua Gajardo不約而同點名安藤忠雄。前文提到的和美術館,即出自這位自學成才的建築大師之手。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作品不計其數,除了他出生成長的日本,亦可見於美國、歐洲。此外,他也透過震旦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國際設計中心等設計,一再地將招牌禪風粗獷主義帶入中國大陸。

建築師在承接工程費用動輒千萬美元的商業企畫時,通常會收取建築預算約6.5%至8%的基本費。但是像安藤忠雄、Jean Nouvel、Frank Gehry、Rem Koolhaas和David Adjaye等大牌建築師,工作邀約源源不絕,因此大可挑選特定工作並自行報價。假設你跟何家一樣將工程預算定在3,000萬美元左右,最好再預留約300萬美元聘請出名的建築設計師。

除此之外,建造藝術展覽館也跟其他建設工程一樣,應為任何費用可能上漲的情況做足準備。Bernard Arnault委由Gehry設計的巴黎Louis Vuitton Foundation,最初預算僅一億歐元,不過報告指出,該藝術中心經過八年的建造,最終金額累計超過七億歐元。(想必會有人希望Gehry看在Arnault的面子上,按最初金額計收設計費吧!)

Phua Gajardo也提醒,在設計平面圖的過程中,應從他人經驗中記取教訓:「最好的做法就是親自前往其他私人藝術館,實地參考學習。目前單是中國大陸,就有數千座私人美術館,而且許多精心策劃的優質藝術館都集中在上海。美國的類似機構則超過35,000所。另外,目前亦有許多案例研究能提供設計流程的相關資訊,協助你決定展館規模、內部規劃、整體設計等等,而你也同樣可以將這些資料視為反面教材加以參考。」

See also: The Best Architecture Of The Decade In Hong Kong

4. 第四步:營運準備

Tatler Asia
Above He would see this country burn if he could be king of the ashes (2019) by Mark Bradford, installed at the Long Museum in Shanghai, which was founded by art collectors Liu Yiqian and Wang Wei (Image: © Mark Bradford, photo by JJYPHOTO,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Hampe表示,現在許多大專院校提供策展相關學位學程,很多人接受專門的訓練,就是為了日後能以經營大型藝術展館為業,不過目前這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卻相當稀少。他說:「可是,就目前藝術展館的高階職位而言,真能勝任的人選並不多。」

往好的方面想,正因策展營運人才如此稀有,所以潛在客戶能夠輕易找上他們。Hampe表示:「這個圈子裡的成員關係非常緊密;就我所知,如果有人認識欲創辦機構者,就會知道該接洽誰(來領導新成立的藝術館)。」他也建議:「招聘適合人選並不容易,你需要找到能呈現機構特質的人來負責營運,所以請多多徵詢他人意見,並審慎進行全盤的考量。」

Phua Gajardo表示,關鍵在於聘請「籌資經驗豐富的人才」。確實,等到展館竣工、展品陳列完畢,一切挑戰才真正要開始。會有遊客嗎?機構要如何維持營運?繼續靠你自掏腰包嗎?Hampe直言:「當然了,成立一座藝術館聽起來是多麼崇高而美妙,但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甚至窮盡畢生心血。除非你擁有充沛精力、滿腔熱血和雄厚財力,否則在做出這等犧牲奉獻之前,千萬要深思熟慮。」已故法國畫家Matisse曾說:「創意需要勇氣。」看來創立私人展館亦是如此,甚至還需大把的時光與鈔票。

See also: How 6 Hong Kong Artists Transformed Industrial Buildings Into A Buzzing Creative Community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