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Photo: Courtesy of the Ailing Zhang

一生如小說般跌宕起伏又令人傷感的作家張愛玲,充滿戲劇性的身世間接造就出了她的精彩豐富創作,一起來回顧張愛玲的一生和她的經典作品。

李安的情慾作品《色,戒》於2007年發行後,獲得多項大獎肯定,在國際上叫好又叫座,被認為將華人電影提升到世界舞台上的全新境界。不過,這部情色驚悚間諜片的主要演員湯唯和梁朝偉,他們在片中的煽情性愛場景卻在中國境內引起了強烈的爭議,中國影評人批評這部電影,直指李安刻意以譁眾取寵的方式改編張愛玲1979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玷汙了中國文學史上數一數二的傑出作家。

張愛玲雖與其祖國的關係紊亂糾葛,但依然是中國20世紀最受尊崇的文學人物之一。她在香港和上海兩地的坎坷情史和家族之爭,為無數影視作品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20至1940年代是現代華語文學的轉型期,在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境內,文人作家也因政治分成兩派,分別擁護國民政府與共產勢力。張愛玲致力於抨擊寓言故事與吹捧國族英雄的宣傳式小說,擅長利用鮮明生動的寫實手法刻劃出筆下人物的一生,例如家道中落又命運乖舛的女子,以及出身自妓院、賭場等背景的女性。在她的一生中,共創作了逾60部小說、短篇小說、短篇故事、散文與劇本,「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她在1945年出版的散文集《流言》中這麼寫道。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原英文書名: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描述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

知名香港電視人張之珏在1970年代,首度改編張愛玲1950年作品《半生緣》,打造成熱門RTV電視劇。他是這麼說的:「張愛玲有著激情澎湃的反叛靈魂,當年文學圈有無數擅長愛情故事的作家,她卻能在看待人性的描述中,以其獨特原創又備具爭議的視角脫穎而出。她曾在《半生緣》中,描寫女工顧曼楨遭在妓院當經理的姊夫強暴,類似這樣的激進劇情設計震驚了當時對這類事情避而不談的20世紀中期香港社會,也觸動了無數人民的心。」

張愛玲筆下的女性角色絕非花瓶之流,個個體現了果敢的特質,卻又逃脫不了悲劇命運;例如《色,戒》中學生間諜王佳芝,按計畫色誘1940年代的上海政要易先生後,卻情不自禁地墜入愛河,最後難逃一死。

張愛玲的自身經歷充滿戲劇性,間接造就出了她的精彩豐富創作。編劇海滴正是因為深受張愛玲的一生所感動,才會與張之珏合作改編《半生緣》電視劇。她說:「張愛玲是傑出的作家,她的創作充滿神秘感,而且只有她能寫出這樣的故事,因為只有她的時代有那樣的經歷,她的人生際遇充分反映在了畢生創作中。」

延伸閱讀:「台灣圖書館之母」王秋華逝世,享壽 96 歲

Tatler Asia
Above Eileen Chang’s parents, aunt and cousins in Tianjin (Photo: Courtesy of Paper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 East Asian Library)

身為清朝大官李鴻章外曾孫女的張愛玲於1920年出生於上海,在聖瑪利亞女校(St Mary’s Hall School)接受西式教育,在校期間就曾為每年發行的校刊撰寫文章,卻仍一直無法擺脫來自官宦世家的標籤,甚至因此招來同儕議論。

她的家庭經歷也相當坎坷:在她十歲那年,父親鴉片成癮、嫖妓的行為,使母親毅然決然與之離異。18歲那年,與繼母發生爭執的張愛玲染上了痢疾,她的父親非但沒有帶她求醫,反而將她鎖在家中的房間內長達數月。張愛玲後來離家去投靠了母親,但是那次經歷促使她寫下了關於腹瀉的英文散文〈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刊登於《大美晚報》(Shanghai Evening Post & Mercury),而這個主題也在日後的《半生緣》、《易經》、《小團圓》等故事中反覆出現。

1939年,她離鄉背井到了香港大學研習英語文學,為她日後專職作家的職業生涯鋪路。幾年後,她便發表了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現香港導演許鞍華已將這部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第一爐香》,描述逃離傳統上海家庭前往香港的年輕女性,為了生計淪落風塵,甚至不得不踏入毫無愛情基礎的婚姻,反映出1930、40年代間女性所遭遇的壓抑受迫。

淒淒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張愛玲20到30歲那段時間是她創作生涯中最多產的歲月,而旅居香港的時光與對於上海的記憶,也催生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白玫瑰》、《花凋》與《易經》等小說,勾勒出因鴉片成癮而破碎的家庭、控訴封建社會的女性受害者、家庭紛爭、疏於教養子女的家長,以及有婦之夫與少女之間或新婚夫妻之間的愛情糾葛。1944年,二戰正如火如荼之際,她的長篇散文〈燼餘錄〉以戰時的香港為背景,探討個人內心的紛亂不安,「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詩上的『淒淒去親愛,泛泛入煙霧』,可是那到底不像這裡的無牽無掛的虛空與絕望。人們受不了這個,急於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因而結婚了。」她寫道。

而她的感情史穿插著孤寂:第一任丈夫胡蘭成長她14歲,是一位作家,也是眾所皆知的花花公子,而張愛玲是他五任妻子中的第四任。兩人結婚後不久,胡蘭成便與一位年17歲的護士發展出了婚外情,最後於1947年與張愛玲離婚。1955年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悄然逼近,張愛玲被共產黨扣上了「文化漢奸」的帽子,因而逃亡到美國。她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一個藝術家聚居地邂逅了第二任丈夫,也就是美國編劇賴雅(Ferdinand Reyher)。後來,張愛玲懷孕了,卻因賴雅表明不想生兒育女而決定墮胎。前述種種經歷和留下的情感創傷,使張愛玲逐漸變得憤世嫉俗,半自傳式的《小團圓》也因此誕生,故事中一段敘述生動驚人的墮胎場景,堪稱為那個時代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Tatler Asia
Above One of Chang’s manuscripts (Photo: Courtesy of Paper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 East Asian Library)
Tatler Asia
Above Chang’s novels and one of her illustrations (Photo: Affa Chan/Tatler Hong Kong)

香港編劇海滴表示,張愛玲的文筆雖然寫的是痛苦或犀利的主題,卻依然展現出濃濃的典雅氣息以及對人性心理的洞澈清晰,這是同一時代其他所有華語作家所不能及的特質:「她運用詞藻優美的堆疊手法,透徹描繪個人的心理狀態,彷彿是在實驗室裡支解人體。她的語言獨一無二,透過如詩的文字帶領你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對一般讀者來說是種嶄新的體驗。」

Lost In Translation

張愛玲旅居美國期間曾以英文寫作,試圖打響名號,可惜未能如願打動英語讀者。海滴表示:「當時以英語寫作的熱門華語作家或多或少都在作品中提及共產體制下的痛苦折磨,不過,類似張愛玲中文作品中家族紛爭的主題,卻不合當時美國文壇的胃口;只有華語讀者能與她筆下人物身負的重擔產生共鳴及感同身受。」

在張之珏口中,張愛玲中文創作文采的「高級、典雅氛圍」在譯為英語之後大幅流失,也正是因此緣故,張愛玲在西方一直默默無聞。她在1955年創作的第一篇英語小說《秧歌》(The Rice Sprout Song)生動描寫了在共產體制的土地改革運動下,農民在飢餓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不過,故事並不特別出色。海滴表示:「我們不需要張愛玲來寫飢荒的故事。」

文曲星殞落

1967年賴雅過世之後,張愛玲就過著獨居生活且創作不輟,直到1995年,因社區管理員連續多日的去電無人接聽,才發現張愛玲獨自陳屍於其洛杉磯住處。她所有的財產與畢生手稿都留給了兩位香港的終身摯友,也就是宋淇與宋鄺文美伉儷。

宋鄺文美2007年逝世後,她的兒子宋以朗繼承了張愛玲留下的手稿,並開始出版她那些未曾付梓的作品,以及部分廣受歡迎之作的英語譯本。這批再刷作品與同年上映的李安得獎電影《色,戒》,使新世代讀者得以認識張愛玲的著作,也使這位受人景仰的文學作家重獲華語世界的擁戴。

除了李安,許鞍華等知名導演也積極確保張愛玲之名與著作常存各年齡層的觀眾心中。《第一爐香》是許鞍華繼1988年《傾城之戀》與1997年《半生緣》兩部好評如潮的佳作之後,第三度執導的張愛玲作品,由彭于晏和馬思純主演、坂本龍一配樂,並請到王家衛御用攝影師杜可風設計來掌鏡。

海滴指出,張愛玲的創作之所以歷久彌新,且深受各大編導與讀者青睞,乃是源於她對人際關係與生俱來的洞察:「張愛玲的一生與性格,以及將人心深刻描寫到極致的出眾文采,塑造出了這麼一位傳奇人物,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延伸閱讀:東京奧運「丘索維金娜」風光退役,帶你認識這位 46 歲體操傳奇女將!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