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rtist Jenny Saville (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讓我們直擊藝術家Jenny Saville的工作室!她正在這裡為本月即將於紐約高古軒畫廊舉辦的畫展創作最新系列作品。

兩年前,Jenny Saville的一幅作品在拍賣場上創下在世女性畫家的最高價紀錄,不過這位英國畫家卻不怎麼放在心上。當我們在她位於牛津的畫室見面時,她一副就事論事的口吻說:「我嘗試著眼於藝術本身,對我來說那幅畫無論拍賣前後都是同一幅。」

上述鉅作正是Saville創作於1992年的自畫像《支撐》(Propped),描繪巨大而擁腫的形體。《支撐》同時也是她在1997年,於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簡稱YBAs)畫展所展出的五件作品之一,當年那場假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in London)舉辦的「聳動展」(Sensations)堪稱轟動武林。而這幅高逾兩公尺的畫作後來以950萬英鎊(編按:約合新台幣3.5億)高價拍出。

「很瘋狂的價格,」Saville說道,「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跟Jeff Koons的兔子相比卻又小巫見大巫。」她指的是美國藝術家Koons的不鏽鋼雕塑《兔子》(Rabbit),在2019年拍出9,110萬美元驚天價,榮登含金量最高的在世男性藝術家。無論用什麼標準來看,這都凸顯了男女藝術家作品價值之間那道血淋淋的鴻溝,不過正如Saville所言:「至少現在對後進女性藝術家來說,標準被提高了一些。」

Tatler Asia
Above 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跨越性別

設立高標準在Saville的職涯中並非新鮮事,至今30年的創作生涯可以說是皆出於對「肉體感官性」的熱愛,她從描繪女性身體起家,多半以自己為摹本,但隨後也將眼光轉往男性(已故畢卡索傳記作家John Richardson經常擔任她的模特兒)。更近期的作品如《維斯與雷敏II》(Vis and Ramin II,2018)或《一生二(研討會)》(Out of one, two (symposium),2016),可以看到凌亂流動的男女身體部位融合在一起,創造出跳脫二元的形體。她說明:「我喜歡跨性別繪畫的概念,作品本身並沒有固定的性別。」

Tatler Asia
Above 尚在進行中的畫作。 (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母性力量

不過Saville的性別倒一直都是她豐富靈感的泉源。她在1970年出生於劍橋,當時女性主義尚屬小眾。她向我強調成為母親這件事是如何深刻地影響創作,尤其磨礪了她的繪畫技術(Saville的孩子今年分別是12與13歲),她說:「畫畫需要做很多清理工作,但我真的沒時間,因此變得很能速戰速決。我和他們的身體也都快速變化,光是固態畫作的單一形象實在不足以表達。相較之下,多重線條以及隨時應變的能耐更符合我的生命經驗。」

舉凡Tracey Emin、Marina Abramović等藝術家,多半將成為人母視為職涯殺手,不過Saville強烈反對這種論調。她回想,不論男女都有許多人曾經警告,有了小孩後就等同於宣告創造力已「死」,不過結果卻恰恰相反。「我變得更有創意。生下孩子後,我的創作量更大了,」她說道,「親身體驗肚子隆起、在身體裡孕育生命的歷程是那樣深刻,我希望能好好善用它,這段經驗也賦予我額外的精力投入工作。」

我問Saville是否曾在職涯中的其他領域遭遇性別歧視,她停頓了一下後回答:「在博物館辦展或收藏作品方面可能有。」出乎意料之外地,她遲至2012年才在英國舉行首場公開個展,地點在牛津現代美術館(Modern Art Oxford)。第二場目前正在籌備中:倫敦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計劃在2023年重新開館時舉辦Saville回顧展。

Tatler Asia
Above 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好消息反映的是藝術圈欲革除性別不平等的大趨勢,不過Saville對於部分策略卻並不苟同,她指出:「我不愛只展出女性創作的展覽,不過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必要特別展示,要不然這些女性就完全沒有機會被看見了,尤其信奉『賣得動的才是老大』鐵則的商業性藝廊更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公共空間對於女性藝術家來說至關重要。」

這麼說,我們就快迎來大變革了嗎?Saville認為不全然如此:「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和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Prado)紛紛推出女性大師展(Old Masters),很棒,不過我們還要觀察後續發展。對於大多數女性藝術家來說,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需要一步一步來。」

Tatler Asia
Above 油畫棒 (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早早成名

儘管如此,Saville很早就在商業市場取得成功。捧紅YBA的廣告大亨Charles Saatchi,早在1992年於《泰晤士報星期六評論》(The Times Saturday Review)封面看到《支撐》後,就成了Saville的伯樂,大量購入每一幅他所能蒐羅到的畫作。Saatchi一路找人找到了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Saville那時剛剛畢業;幾個星期後,她就踏上了前往倫敦的旅途。Saville回憶:「Charles提供我在倫敦聖約翰伍德(St John’s Wood)邦德里路(Boundary Road)的藝廊空間,只說了句『妳儘管發揮』。」

幾乎有兩年時間,Saatchi提供Saville津貼讓她自由作畫,再以作品交換。「那是張樂透彩券,」她說道,「為我示範了如何創作及展示,同時也培養嚴肅心態並滋灌雄心。」

即使如此,Saville從不把自己視為YBA的一員。同輩藝術家如Damien Hirst和Sarah Lucas喜好概念性裝置藝術,相較之下Saville是更傳統的畫家。她表示:「再說,我也不是金匠學院(屬倫敦大學,以藝術教育見長)出身,而且不住在倫敦。不過回頭想想,我很高興可以成為群體的一份子──那是令人振奮的時刻。我們是來自英國一群出身公立學校的小孩,突然走進了世界的鎂光燈下。」

Tatler Asia
Above Saville的繪畫工具和材料。(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大約同時間,紐約藝術經紀高古軒(Larry Gagosian)也注意到了Saville,兩人在1999年首次合作辦展。我和Saville是一月見的面,她當時也正為了畫展在準備。他們原本計劃要在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期間於香港高古軒藝廊展出──據她描述,那將會是她至今「繪畫性最強」的一次展覽,豈料後來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畫展延期並改至高古軒本月在紐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980號開幕的空間展出。

靈感湧現

工作室裡,數幅已打底的畫布環繞在我們身旁,上頭有用油畫棒和粉彩畫上的初稿。Saville喜歡同時間進行多幅創作,先在這裡作畫後才移往繪畫工作室繃釘加框。其中一幅,主角是居高臨下俯視觀賞者的女性,雙臂滿不在乎地交疊在頭部後方;還有一幅,兩三具軀體緊緊纏繞、分不出頭尾。畫作用色比一般印象中的Saville還要強烈:黃與皇室藍的衝突色塊,平衡了刷上牡丹粉的肉體,靈感來自她從全世界拍回來的街頭塗鴉。

此次展覽將展出約10幅新作,主要是Saville近期前往俄羅斯、喬治亞、亞瑟拜然和中國遇見的人物肖像,她說:「在俄羅斯時,我從橋上的一位女孩開始,漸漸發掘從前未曾見過的面向、未曾接觸的思想結構,折射出她們遭遇的美麗悲劇。」

在不同氣候環境為畫作模特兒拍照也令Saville的新作增色。「我每開始一幅畫都會考慮到天候和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好為畫作設定情緒,」她說明,如此一來就能既保有「自然與美在世界中的變換流轉」,又呈現模特兒獨特的身體特徵。

Saville始終偏好以相片為本作畫多過於現場寫生,因為她覺得模特兒「表現出的樣子不是人真實會展現的。人一擔任人體模特兒就一定會擺姿勢,遮掩了生活而非貼近生活。」大師如Francis Bacon同樣對模特兒敬謝不敏,「這一點讓我覺得自在多了!」Saville說。

Tatler Asia
Above 工作室一隅(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她也會從其他圖片汲取靈感──舉凡醫學照片、伊拉克阿布賈里布(Abu Ghraib)美軍監獄或他人的藝術創作。Saville說:「我是影像拾荒者,會用IPhone拍下任何東西:舉凡污漬、影子、美麗光線、路面胎痕、黏在人行道上的口香糖等等,各式各樣的東西。」

Tatler Asia
Above Photo: Amanda Fordyce for Tatler Hong Kong

在她的工作室裡,這些圖片和其他東西一塊兒,用圖釘固定在牆上或散落一地。有列印出來的維拉斯奎茲(Velázquez)、席勒(Schiele)、林布蘭(Rembrandt)、培根(Bacon)和畢卡索(Picasso)肖像畫,也有日本情色版畫、羅馬半身雕像和來自維多利亞時代的全家福照。「我的工作環境總是維持一種『培根式』風格,東西擺的四處都是。」她說道。

自由無限

其中,Andy Warhol的銀色Elizabeth Taylor肖像,以及「Willem de Kooning與Cy Twombly的刷塗技法、Helen Frankenthaler與Mark Rothko的染色技法」,都為她原本計劃想在香港展出的創作提供參考。

在某種意義上,展覽地點的選擇本身可能也為作品增加另一層意涵。Saville指出,辦展是為了支持香港,儘管撼動當地的反政府示威已日漸消弭,結果卻未能滿足任何一方。「言論自由對我而言無比重要,」Saville說,「保障我們能夠展示裸露或擺出某種性姿勢的身體,然而在另一文化中卻可能遭受審查。」

Jenny Saville的個展將於11月12日至12月22日假紐約麥迪遜大道980號高古軒藝廊展出。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