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非裔美籍藝術家Lorna Simpson。

非裔美籍藝術家Lorna Simpson在首場香港個展開幕前夕,和我們談到川普政權下的生活,以及當前政局如何激發她創作出引人發寒、凍入骨髓的作品。

Lorna Simpson位於紐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的工作室,排列了十幾幅高約八英尺高的巨幅畫作,畫的是巨大冰塊。深沈幽暗的景致裡,高聳冰川和有著不安徵兆的冰山,漂浮於藍黑色的海面上。不過其實在同系列但更早期的作品第一次展出時,給予觀眾的感覺卻大不相同。Simpson回憶道:「有人跟我說,『你知道嗎,這些畫作很像傳統中國山水』,有趣的是,我讀大學時的確曾經研究過中國山水畫,當時所學肯定停留在腦海深處,不經意又拿出來玩。」

Tatler Asia
Above 預計於香港個展上展出的畫作,排列在Simpson位於紐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的工作室牆邊。

現年59歲的Simpson,從1980年代後期就已經是創作風格多元的藝術家,翻玩媒介、材料和主題,探索性別、種族和身分認同,尤其是生活在美國的非裔美籍女性。她透過攝影探討性別二元論、拍影片描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生活、創作拼貼藝術響應「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非裔美國人自覺運動──這些突破界線的藝術創作,使她在1990年成為史上第一位參加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的女性非裔美國人,也是首位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舉辦個展的非裔美籍女性代表。

本月她在香港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展出的最新作品以冬景為喻,據她本人描述,是在暗指美國當下冷漠、殘酷又毫無希望的社會和政治現況。

Tatler Asia
Above 尚未完成的畫作。

Simpson說:「冰給人的聯想都與寒冷、孤立有關,但在口語的表達上也有多種不同的意思。」譬如古早以前會用「在冰上」(on ice)表示坐牢,而若是「在薄冰上」(on thin ice)則代表陷入了麻煩。又如在美國,「ICE」這個縮寫指的是「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也就是負責拘捕和遣返移民的聯邦機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過Simpson之所以對極地風景情有獨鍾還有其他原因。

她表示:「我是從美國探險相關的歷史著手,來思索關於發現新風景和探險家。」她憂心當前時代已失去了好奇心,正在走回頭路。去年12月她在位於海軍造船廠的工作室受訪時,把現況歸罪於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

「很不幸的,這種情況已經不是新聞──暗黑幽靈在美國歷史中揮之不去。川普所作所為之於人們的安全跟福祉,是在煽動偏執言論和種族歧視,並以此為策略手段去分化、挑起暴力,真的非常非常糟糕!」Simpson這麼說道。

對Simpson而言,政治如影隨形。她2018年初在倫敦豪瑟沃斯畫廊演講時,冰塊主題才剛剛開始出現在畫作裡。她表示自己的作品不只描繪美國當下的日常,「更涉及心理影響」。

Tatler Asia

Simpson的創作長久以來受其他非裔藝術家薰陶──她投入新作時,也參考了從事類似極地主題創作的藝術家。英國藝術家暨電影製作人Isaac Julien,於2004年發表的電影《真實的北方》(True North),靈感來自非裔美國探險家Matthew Henson的故事,他在1909年參與具高度爭議的征服行動,跟海軍軍官Robert Peary一起踏上北極,據傳也是史上第一人。後來身為白人的Peary獲得讚揚,Henson卻大大被忽略。Henson的遭遇也刺激了藝術家Terry Adkins,依循這位探險家的足跡前往北極,後來這段旅程成了他2012年創作《北極星》(Nutjuitok)系列作品的靈感。

Simpson最新在倫敦的展覽中,也在牆壁印上Robin Coste Lewis的一首詩「用黑色畫光:走過馬諦斯展,想到北極和馬修‧漢森」(Using Black to Paint Light: Walking Through a Matisse Exhibit, Thinking About the Arctic and Matthew Henson)

Tatler Asia
Above 裝著深淺藍色顏料的罐子。
Tatler Asia
Above 為香港個展創作的畫作細節。

語言和文學一直都是Simpson的興趣,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文字佔有重要份量,經常和影像並陳。她在1989年創作的《領口》(Necklines)中,印上兩幀一模一樣的圓形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黑人女性的嘴、下巴、脖子和鎖骨,兩幅影像的中間則排列了一連串不相干的詞彙,譬如「ring」、「surround」、「lasso」和「noose」等,這些字都寫在黑色板子上。最下面的那塊板子長一些,寫上關於私刑的描述:「感覺地面從你底下滑開」,既直白又令人心痛。

仔細觀察,你將發現Simpson的最新畫作中也有文字。她將《Ebony》和《Jet》雜誌剪下並蒐集起來的字條,埋藏在藍色墨水底下。這兩本雜誌正是非裔美國媒體的指標性刊物,也為她許多拼貼作品提供了原始素材,這次香港個展中就展出了其中80到100幅。

Tatler Asia
Above Simpson桌上從那些雜誌撕下的紙頁。

Simpson解釋:「拼貼是我潛意識的一種,很快就完成,而且創作過程中不會去審視自我,是隨意聯想。」相較於繪畫會聚焦某個深刻、強烈的主題,Simpson的拼貼畫則透露出她廣泛的興趣。她在先前一組拼貼系列中,把非裔模特兒的黑髮換成閃亮亮的寶石,頌讚長久以來遭詆毀跟管制的爆炸頭髮型(都已經2018年了,一名高中生還被強迫要先剪掉髮辮才能上場比賽摔跤)。她過去的拼貼作品也探討自殺和性別角色等議題。

Tatler Asia
Above 從《Ebony》或《Jet》雜誌剪下的紙條隱身於作品當中。

跨越半個地球,Simpson的創作現在也正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倫尼博物館(Rennie Museum)展出。在那場展覽中,她的作品和非裔美國藝術家先驅Barkley L. Hendricks並列,後者是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黑人民權運動「黑色力量」(Black Power)期間打響知名度。「早在Barkley(於2017年)逝世以前,就已經有人提議由我們兩人一起辦展,」 Simpson回憶道,「我當時的反應是:『你在開玩笑嗎?我不認為自己高攀的上!』我覺得他的作品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就連到現在仍然能在年輕藝術家間產生迴響。我滿懷謙卑地接受賜予我的慷慨,這是多麼大的榮耀,能和他的作品共享展出空間,我感到既興奮又惶恐。」

Tatler Asia
Above Lorna Simpson透過作品聲援非裔族群。

不過對其他人來說,這對組合再自然不過。兩人都以多媒材創作聲援非裔族群和他們遭遇的一切,大聲說出那些經常不被理睬、被忽略、甚至故意棄置一旁的故事。Simpson的創作跟Hendricks一樣沒有明確的敘事,因此可以包容多種解讀方式,隨觀者想要怎麼破解那層層意涵。最重要的是,兩人都透過藝術去質疑並譴責針對黑人的歧視與暴力,也很遺憾地強調從Hendricks投入創作後的50多年來,現況並未有太多改善,不過Simpson依舊樂觀以對,「為了保有理智,我必須相信希望,」她說道,「潮起潮落,而我願相信當前的週期已經進入尾聲。」寒冰很少能長長久久,待撥雲見日之時,寒冰終成融水。

Credits

攝影  

Kyle Johnson

編譯  

Weiyan Lin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