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透過散文、小說、詩、評論和演說等各種形式,傳遞了藝術的美,也觸動了無數大眾,成為臺灣集體記憶中的藝文代表人物。

0- 坐姿.jpg -

蔣勳擁有對於藝術與美感的淵博知識。(攝影╱魏品禾)

作為美的傳播者,蔣勳透過散文、小說、詩、評論和演說,觸動了無數大眾,成為臺灣集體記憶中的藝文代表人物,他遊走在東西方的藝文領域,呼應了中國傳統所謂的「文人」精神:「就像蘇東坡寫書法也作畫、寫詩,也談論音樂。但他不一定要是藝術家,他的官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豐富,回到人和生活的原點。」除了對中國文人傳統心嚮往之,蔣勳也曾在巴黎留學,對這座城市的美好細節如數家珍:「那些音樂會、街頭表演、藝廊、美術館呀,有一次我在一個地方看到遊民,他們聽的是巴哈的音樂。那裡的人心靈一定很充實,不論物質生活是否富裕。」
美其實無所不在,也可以完全不需要理論――這就是蔣勳持續傳播的理念。他更持續提醒我們,用自己的身體感官來經驗美。一如他在《感覺十書》中所寫的:「一首樂曲、一首詩、一部小說、一齣戲劇、一張畫,像是不斷剝開的洋蔥,一層一層打開我們的視覺、聽覺,打開我們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記憶,打開我們生命裡全部的心靈經驗。」以這種方式,他體會到德布西音樂中「非常慵懶的海風和雲的氣味」以及「許多潮水在細沙間滲透的質感」,史特拉汶斯基音樂中「常常有鐵軌轟隆隆的碰撞」,而雷諾瓦充滿暖色調的畫則很「甜」。

1- 背影_看畫1.jpg -

蔣勳對身體感官和自然能量的思索,使他以花與身體作為繪畫創作的兩個主軸。畫面攝於他在八里的工作室。(攝影╱魏品禾)

而一旦我們能打開自己的感官觸角,世界將展現不可思議的多采多姿,一如蔣勳說明的:「人的視網膜可以辨識兩千種顏色,光是白色就有 400 種,包括象牙白、珍珠白、月白、米白等等,而人的嗅覺能聞出上萬種氣味,至於觸覺則是都市人和東方文化中最缺乏的。」蔣勳以數字揭示人類感官的豐富性。相對於在文明桎梏下枯槁的人類身心,大自然則展現了奔放的生命力,等待人們敞開感官去細察和體驗。


蔣勳受訪的精彩影音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