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波士頓市政廳-歷史照片 © Bill Lebovic 1981
繼2017年於德國建築博物館展出之後,「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終於來台展出,而且這更是亞洲首展。

粗獷主義的開端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Photo 1 of 2 伯明罕公共圖書館-現況 © Jason Hood 2016
Photo 2 of 2 臺北醫學大學實驗大樓-歷史照片 © 臺北醫學大學

粗獷主義(Brutalism),大約起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又被稱之為野獸派,是建築流派的一種,而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莫過於柯比意(Le Corbusier),其最具代表性的粗獷主義建築,包含法國的馬賽公寓,以及印度的昌迪加爾最高法院等;而英國的史密森夫妻(Alison & Peter Smithson)同樣也是代表性人物之一,倫敦的羅賓伍德花園建築即是他們所設計的。粗獷主義建築特色,即是未經修飾的外觀,裸露的鋼筋混凝土(清水模)材質,讓建築整體充滿狂放不羈的風格,這在當時呼應了二戰之後,百廢待興的社會景況。

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Photo 1 of 2 二樓展區以全球13個地區、5項主題用線索展開探問 © 忠泰美術館
Photo 2 of 2 美術館二樓長廊展示了粗獷主義24座混凝土模型 © 忠泰美術館

此次於忠泰美術館所舉辦的「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在2017年時,首度於德國建築博物館展出,同時更是有史以來首次針對1950至197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所做的全球性調查,而背後更重要的意義,便是提倡保護該時期的建築,而這次更首度跨出歐洲,攜手忠泰美術館開啟此次的亞洲首展。德國策展人Oliver Elser更表示:「粗獷主義的興起,幾乎是所有國家重啟的時間點,那是一個充滿實驗性的時代,無論建築成功與否,都不應持續摧毀這些建築,我們應該探討保存建築遺產的方法,將新生命帶入舊混凝土中,思考未來。」

從「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到「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這兩個展的意義不僅是建築史的回顧而已,而是企圖透過引介影響全球的前衛建築思潮運動,從主流之外思考多樣性,並聚焦建築與社會、時代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疫情嚴峻的現在,期盼透過城市發展的對照,反思全球化發展至今的影響,並回望歷史,重新思考突圍而出的未來策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

國內外重要建築案例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gallery right'
Photo 1 of 2 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樓-展場大模型 © 忠泰美術館
Photo 2 of 2 龍之砦-展場大模型 © 忠泰美術館
Tatler Asia
Above 原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歷史照片© 國立臺灣博物館
Tatler Asia
Above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現況 © 吳耀庭

此次展覽揭櫫這項全球性調查,在全球13個地區,包含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亞與東南亞等地,當然也包括台灣,全球各地粗獷主義建築的身影,它們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之中,展現了在地化與多重樣貌,此次展覽除了展出國內外超過百件的案例之外,更有24座水泥模型、3座3D列印模型、8座大模型等,藉此以更完整的形式來展現粗獷主義的面貌。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