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參數設計出發,築房數位共同創辦人黃仁杰不僅為傳統陶藝帶來新的可能性,其創業初衷更蘊含更多對這個新產業的期許。

「我會從事這個行業,應該跟我的成長歷程有滿大關係的。」黃仁杰說自己滿「宅」的,但特別喜歡科技和機械類的東西,DIY拆卸組裝更是他的拿手好戲。後來因為喜歡設計而念了建築,正好親身經歷到業界兩種不同思維的轉換期。「在我念大學時,電腦對設計來說,屬於一種單純輔助工具的角色;後來我到英國的皇家藝術大學念研究所時,電腦技術的發展已經走到一個新的階段,由於參數化編程而出現了新的可能性。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將它體現在實際應用上。」

剛回國時也待過鋼構廠和參與過一些建案,黃仁杰很明白自己志不在此,在2015年便與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大學同學創立了築房數位,決定將傳統的陶藝製程跟3D列印結合起來,希望集結兩人所學,打造成一個新的行業。「我們的初衷很簡單,台灣有能力做參數化設計的人其實滿多的,但是在國內卻毫無用武之地。政府雖然在大專院校投入了很多資金和設備,問題是這些人學成出來以後,卻沒有產業可以銜接。基本上台灣的建築師事務所根本用不到這些技術,導致這些人才訓練完就是外流了;連我們自己想找人加盟我們的團隊,也發現所有能想得到的人不是在中國,就是在杜拜。所以,我們做這件事也是想讓它在台灣生存下來,讓大家知道參數設計、數位製造這一行是可以做得起來的,是可以去玩的,而且我們希望能玩得大一點。」

黃仁杰坦承一路走來頗為辛苦,從3D列印的機器做起,包含產品設計、寫程式、列印時要控制機器的路徑等等,通通都要無中生有,而陶藝這一塊又是另一個專業領域。「從陶土原料的選擇到燒製時的升溫曲線、上釉都是學問,為此我們又花了很多時間,去向陶藝家學習基本知識。」除此之外,有難度之處在於國內一般對這樣新穎的概念認知太少,「很多業主會把我們的東西當成一種材料來看待,把設計、時間成本都抽離;也有人會批評說參數化做出來的東西沒有溫度、沒有感情,機器做的東西沒有特色,卻沒有想過這樣的東西無論是手工還是一般機器都做不出來,市面上也絕對買不到。」

築房數位的3D列印技術,提供陶藝品除了手工即是量產以外的第三種選項,催生出了有一定產量,卻在形狀和功能上都相當創新的陶製品,也讓他的所學所長有所發揮。雖然他自覺目前為止尚不算成功,仍有許多地方要改進、學習,但一直以來得到不少國內外獎項的肯定,都讓他知道方向是正確的;像是去年台灣工藝競賽,築房數位的參數造型面磚便獲得了創新設計組三等獎。「陶藝可能幾千年來再怎麼進步,應該就是你能想到的那個樣子,但是到了這個時間點,卻出現了一個你從來沒有看過的陶藝品,我覺得我們也是跨了滿大膽的一步,」他笑著說:「我不敢說我的東西是藝術品,但說它是百分之百的工藝品,這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3 築房數位以3D列印打造手工難以做出的複雜陶器。
Photo 2 of 3 築房數位以3D列印打造手工難以做出的複雜陶器。
Photo 3 of 3 築房數位以3D列印打造手工難以做出的複雜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