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台灣半導體之父的邱再興,以鳳甲美術館為平台,推動科技藝術、培育年輕優秀藝術家與策展人,積極扮演推動台灣當代藝術於社區中發展與推廣的角色,身為私人美術館的先驅,開啟社區藝術教育的濫觴,始終致力於影響與鼓勵更多人士投入藝文推廣,進而促進台灣在地與國際間藝術文化的交流。

邱再興.jpg
攝影/Mason Tseng

早在九〇年代,有感於社會一股追求物質生活的風氣盛行,當時經常往返歐洲與台灣之間,發現東歐人民生活並非十分富裕,卻仍衣著齊整聽音樂會,或參訪美術館,精神生活暨充實又愉悅。這給予他許多啟發,他也從單純的藝術喜好者躍身成為一位收藏家。對於藝術文化的喜愛,邱再興毅然於1990年引退,先是成立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隔年又成立鳳甲美術館與春秋樂集,一晃眼近廿年歲月過去,深耕文化事業成為他的人生重心。 

台灣科技業開路先鋒、人稱台灣半導體之父,不少科技大老都曾在邱再興麾下做過事,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與台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等等,歷經科技產業與社會型態的動盪起伏,「我對生活的要求可以很簡單,但對美的事物,卻毫無抵抗力。」 他號稱台灣最知名的刺繡收藏家,鳳甲美術館擁有一批珍貴無比的刺繡收藏,起源於一位朋友呈獻出一幅蘇州〈十二金釵屏風刺繡〉,一見鍾情下,自此展開刺繡收藏之路。後來在朋友引薦下,更進一步接觸到蘇州博物館和湖南博物館的國家級館藏,那時約莫在天安門事件後不久,許多國家級珍品急待出清,皆為一時之選,他不僅蒐購博物館作品,還扶植1989年後遭中國遣散的工藝家,其中一幅〈夜宴圖〉,當時便動用12組刺繡人才、耗費四年半才完成,現今刺繡藏品共500件,全為100%純繡品。他並自行設計不鏽鋼格櫃牆,一幅幅地妥善保存於恆溫的空間裡,並加以分門別類。除了刺繡之外,他也收藏「當代藝術」和「中國書畫」等藝術作品。去年一場大病,體悟到藏家不過是過客,今年拍賣了部分藏品,也讓人一窺他的珍貴收藏與藝術品味,如楊三郎1983年油彩畫作品〈西班牙古城〉、張大千與齊白石等藝術大師的作品,拍賣所得則成立公益信託,好讓美術館未來能永續經營。

邱再興領獎.jpg
攝影/林守晟

不管是電子業或創設私人美術館,始終扮演火車頭的角色,而鳳甲美術館一開始,便不是定位為展現私藏的空間,而是提供社會大眾一個平台,除了讓年輕藝術家有發表空間,兩年舉辦一次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也愈顯成效,現在最夯的科技藝術,邱再興無疑地也是幕後推廣的那股推手;除此之外,他並特別著重於推廣地方藝術教育,曾結合北投婦女運用碎花布創作、或教導盲人畫畫,或是提供空間給學童展覽藝術作品等等。透過點亮這盞藝術之燈,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美的事物並進而撫慰更多人的心靈,「每人在不同的地方盡一點心力,台灣就會更好。」他以透然超脫的胸襟說出這番話。

如今在台灣各地,私人美術館陸續浮現,他樂見每一個鄉鎮都有座美術館,規模大小皆無妨,可作為地方藝文中心給予地區居民接觸藝術的管道,若能發揮教育功能尤佳,「台灣若能有100間美術館,人民便能悠然自得,享受生活之美。」